人在每一个当下都发生着行为

标签:
存在就要承受斗争哲学改变内耗习惯客观规律 |
分类: 原创 |
人是要活在当下的,而不是过去,不是未来。过去、未来只是时间概念,停留在过去和未来的概念当中,只是大脑的想象和感觉。大脑中的过去是来自于大脑记忆的信息,大脑中的未来是来自于大脑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产生的虚幻影像,我们会在跟随大脑的飘忽不定想象中失去当下。
过去和未来由无数个当下组成,我们随着大脑在过去和未来中思绪乱飞,没有把注意力放在眼前,又怎能把握当下,怎能做好当下。发生过的事情只存在于对过去的记忆存储当中,我们根本动不了任何的手脚;未来存在于大脑思维的想象当中,我们也是奈何不得,我们只能从当下入手,来调整因果和人生轨迹。
当然,有意识的回忆过去和展望未来,我们会得到经验、总结和规划,可是我们需要避免被大脑带着在过去和未来中思绪乱飞,而错失无数个当下。时间宝贵,宝贵的是当下,因为人生是由无数个当下组成,我们只存在于当下。
如果大脑形成回忆过去的思维模式,我们就会在虚无的回忆中浪费掉当下;如果大脑形成无谓抗争的思维习惯,我们更会在无尽的痛苦挣扎中空耗掉当下。人是生命体的存在,思维本身就是一种行为,人在每一个当下都会有行为发生和存在,即便无所事事、入静入定的状态也是一种行为。人的行为一旦养成习惯,人的一切功用都会围绕习惯运转,并去成全习惯。
无尽的过去,无限的将来,都在当下展开,事实上,我们哪里也去不了,只能活在当下。只是思维会把我们带到虚幻的想象中的过去和未来,让我们产生游离于当下的感觉。当然,心静不是什么都不想了,不是停摆了,什么都不想,只有死人才能做到。
“万念归一”,是说人专注于一件事情,专注于一个念头,心就静了。人不是闲下来的时候心静,有时候人越闲,心越难静,越会想东想西,没事还会无事生非创造一些事来。这个时候,如果让自己有事情做,忙碌起来,特别是去做那些你热爱的、感兴趣的事,“两耳不闻窗外事”,浑然忘我,废寝忘食,心自然就静了,什么乱七八糟的想法就没有了。
但是,不要把这个因果逻辑程序搞反了,认为是先心静才能专注,其实是先专注才能心静。做热爱的事情,才能专注,才能心静,心静不是因,而是果。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不快乐的原因是总琢磨自己的情绪,快乐之道就是注意力要向外,不要老向内。注意力向外就等于把自己的心量放大了,就是这个世界都在我心里。
当我们发现自己胡思乱想的时候,可以找一件事情,有意识的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事情上,比如打扫房间,做饭,晒太阳,走路,垂钓,都可以,这样就会从胡思乱想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走进现实。
睡前的转而关注鼻息和清醒时的转而活在当下相类似。晚上休息,入睡前,人的大脑一般会处于想象状态或无为状态。游离的想象状态,能提供一些让人进行斗争的念头,这种本能想象是在为让人发挥能动性进行斗争做准备,如果目的性强,且专注、激烈而持续,往往使人难以入眠。这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调整一下状态,让自己进入一种无为的状态:保持一个舒适的姿势,不再乱动,不再辗转反侧,稍微关注自己的鼻息,不去多想其他。人的精神随行为变化而变化,这样就会安静下来,渐渐进入梦乡。而一旦入睡,一些花里胡哨的想象又会以梦的形式浮现。醒来回归现实后,都是南柯一梦。
当然,熟睡之前,如果只是本能随机性想象,这种想象往往表现随意和微弱,且不成系统,不成逻辑,会把人渐渐带入梦境。一旦稍微清醒一下,则会认识到之前想象的东西并不是现实,哪怕已经想象到已具备变成现实的条件,想象到已成真,但我们仍会确认那不能变为现实,而只是一场空。
由此也证明,白天人清醒的状态下的检索和想象,都是正常现象,是生命在为发挥能动性进行斗争做准备,而一旦胡思乱想,我们可以像入睡前提醒自己关注鼻息一样,提醒自己关注当下,活在当下,因为只有在现实实践中,才能实现意图和梦想。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不进行实践活动,而进入一种无为的承受的状态,只是不要从千千万万的思绪中检索无意义的、处理不了的事去做,不可进行无谓抗争。
一切运动变化都在当下发生,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活在当下,大脑围绕做好当下而进化,当下之外没有生命。人的每一个当下都在发生行为,人总要处于一种行为状态。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可能会因为无事可做而感觉无聊,感觉生活的苍白,整日使思绪处于神游的状态而虚度年华;可能会因为外部压力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而感受郁闷抑郁,甚至偶尔回想到过去的艰辛都是一种甜蜜……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中做些事情,做些对现实有益或对改变现状有益的事情,这样,才能从中体验到充实快乐,并不断迈向更美好的明天。安住当下,认真做好眼下该做的事,水到渠成便会自然而然的发生。
当然,人是要承受一切的,只要有了承受一切的心态,只要不进行无谓的抗争,胡思乱想并不能伤害到我们,或许还能从回忆中寻乐,从想象中找到精神慰藉,只是我们不赞成活成这种虚幻的状态而浪费了生命、虚度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