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就要承受”概述

标签:
存在就要承受斗争哲学 |
分类: 原创 |
承受是物质运动变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生命演变进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类认识实践的前提和基础,一切都是承受基础上的萌发。承受一切的态度是作为物质生命存在的人的最客观、最基本、最现实的态度,是顺应规律的态度,是人存在的主基调。
存在就要承受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客观上必然承受;二是主观上务必接受。
一、客观上必然承受
运动决定了物质间的相互承受,作用和变化在承受中发生。一切存在都在承受,承受就是承接变化。人生是一个过程,客观上人本来就是要承受一切的,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就是让人承受、体验、玩味和感悟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正确认识,有效应对,以便更好的成长,更好的存在。
存在就要承受,无论任何事情,世人都必须承受。
二、主观上务必接受
承受是存在的本然状态,承受一切就是人本该有的态度。主观意愿上的承受主要分为两种状态:主观上愿意承受和主观上不愿接受。
1、主观上愿意承受。这是一种主观意愿能够接受,生命本能顺应规律引发的行为活动状态。
生命在承受中得以进化和发展,人类在承受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些力所能及有意义的事情,以使得变化对自身更有利,以便获得更好地承受。这是主观意愿上顺应了“客观上必然承受”这一规律,不去多管,不去多想,顺道而为,处于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
2、主观上不愿接受。这是一种主观意愿违背“客观上必然承受”这一规律引发的行为活动状态。主要分两种情况:
一是主观上一时难以接受。这是一种主观上一时不能接受,生命本能意愿违背规律引发的行为活动状态。
这种本能认知态度是违背“客观上必然承受”这一客观规律的,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而生命正是利用了这一违背规律会受到惩罚的客观现实,进化出了相应的运转机制,事件刺激结合主观认知使人产生排斥性、消极性不良情感,以此刺激人进行更有效的斗争,以获得更有利于个体存在的好结果,以便对自身更有利。
如果付出和回报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斗争不能获得进展奖赏,则会产生焦虑痛苦等负面情感,这是在提醒我们需要转变斗争方式或就此罢手。无能为力,就不要再做无用功了,这才是顺应规律,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已算有所收获和进步。
二是主观上一直不能接受。这是一种主观上一直不能接受,生命本能意愿违背规律引发的行为活动状态。
主观上一直不能接受,指引着主观行为进行着无谓的抗争,这种偏执的意愿和行为则一直在违背规律。这种情况下人会受到双重惩罚:违背“存在就要承受规律”的惩罚和违背“能动性不可进行无谓抗争规律”的惩罚。能动性是人的本能,人会尽一切可能利用之,通过发挥能动性来获取对自身更有利的好结果,但能量的发用不可进行无谓的抗争。进行无进展无奖赏的斗争,会使人感受到焦虑、痛苦等不良情感,这是本能在提示人放弃这种无谓的抗争。
无论主观上能否接受,斗争(抗争)的过程中,人都在客观承受着,虽然斗争(抗争)的程度和成效不同,但都在对人发生着作用,都在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着影响。
客观上,我们要承受能对自身发生作用、引起变化的所有事物,无论愿不愿意都必须客观承受。当然,我们并没有客观承受虚幻的东西对我们的作用,但是,想象中的虚假的东西能引发不安,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个体可能还会因排斥进行无谓的抗争而引发焦虑痛苦,如此造成的相应的生理反应,人却是要客观承受的,并能对人造成伤害。
主观不愿承受,就是在违背规律。而主观上再通过检索、想象,没事找事,甚至专门挑拣无可奈何的不完美供自己抗争,给自己制造冲突,则属于思维模式上的习惯性偏执。因此,任何时候都要抱有甘愿承受一切的心态,在承受中才能体验多彩,体验变化,体验快乐,如果只看到阴暗面,一味从承受中发现危机和不完美,给无谓抗争的思维模式习惯提供素材,岂非草木皆兵,庸人自扰。
总之,存在就要承受,存在就在承受。无为的状态是承受,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斗争(抗争)也是在承受。真正愿意承受一切,甘愿承受任何结果,才能自觉为追求目标选择合适的斗争方式;才能形成客观认知,正确利用一时难以接受所受的惩罚,在本能情感的指引下进行更有利于自身存在的斗争。才能自觉摒弃能引发不良情感的无意义的东西,不会进行无谓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