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fd2400ad392e949ef2469fc85a743d86.jpg
双洋镇东洋村全景
从漳平市区驱车前往双洋,沿路伴着宁洋溪,两岸青山密林,呼吸天然氧吧。一出山口,扑入眼帘的是两个景观:近的是古廊桥,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化龙桥;远的是山顶上的古塔,是建于明代的麟山塔。而在古桥与古塔之间,就是宁洋古县城的浓缩版——东洋古村。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2cf8aeaba435773f541a7fcfe780bfe0.jpg
化龙桥和麟山塔
一进村口,面前是一大片荷花池。时值初夏,碧绿的荷叶上,一枝枝水红色的花蕾含苞待放,也有几枝悄悄地开了,格外抢眼。红与绿的完美结合,才人体味大自然才是真正的画家!荷塘的尽头,是错落有致的民房,白墙乌瓦,端庄古朴。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3e3b369e128c841288fafb62ff0431ca.jpg
双洋是原宁洋县城所在地。宁洋县存县389年。宁洋溪两岸山水奇特,风景秀丽,为旅游胜境。徐霞客曾两次乘舟游览考察,并在《徐霞客游记》中作了记述。2003年双洋镇被评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东洋村是双洋镇的一行政村,古村落保存完好,历经数百年历史熔铸,处处闪耀着民族文化的光彩,既有风景秀丽的田园风光,更留有诸多名胜古迹及古建民居。
东洋村群山环抱,村子周边是宽阔平坦的良田,一直绵延至山脚下。东洋村保存有几十处富有价值的古民居,形成古建筑群,包括民居、祠堂、寺庙、古井、店铺、古巷道等,古建筑上的木刻、泥塑、石雕、彩绘、人物、花鸟、山水等栩栩如生,工艺精湛,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a0e4fe0f01b8db9920ef4170e61307c1.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2cc9290986276bdaba1cc192bfbedf35.jpg
成德堂
我们参观了几处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成德堂、景德堂、聚德堂。这“三堂”相继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后。成德堂就在公路边,据传,当时赖殿春三兄弟经营茶叶发了财,白银须用谷柜盛装。成德堂原准备建100间,但因后围墙一块地是别姓人的,几次向对方买地都没谈成,最后只建了99间,后围墙缺了一个角,不成弧形(半圆),留下遗憾。赖氏兄弟感觉极没面子,一气之下,三兄弟一人建一幢,于是又有了景德堂、聚德堂。而村里的另一望族吴姓人也不甘落后,吴氏学堂(承启堂)建于清道光年间,其家谱记载:吴氏学堂共出秀才12名、贡生2名、太学生15名、儒生3名、进士1名。在这些古民居内,随处可见精美的木雕、石雕、灰塑、彩画、软石铺地装饰,不仅数量众多、题材丰富、技艺精湛,而且多数保存完好。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a927ac1eab7aff9127dae13762e0ae71.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2bd866e839a081357a3975ab4cfa6db9.jpg
景德堂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7c2f0465cf2e51e0f5495333a784a335.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b048630cf1ac1d2254f69461136448c9.jpg
聚德堂
东洋北面的麟山上耸立着一座白皑皑的古塔,名“圆觉塔”,也称“麟山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是当前最完整的古建筑遗物。塔高七层,呈八角形,砖木结构。塔内设扶梯可循级登至塔顶,登塔顶可纵览双洋全景,这种明代的砖构佛塔闽西仅此一座。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67bb94267cd518d3c617a84882cb3386.jpg
麟山塔
双洋有四座古廊屋桥,是古县城的历史遗韵。东洋村水尾的化龙桥是其中最古老的,建于清乾隆年间,横跨宁洋溪。桥顶上覆盖屋瓦,可遮阳避雨,桥上设栏杆、屏椅,既方便行人通行,又可供人歇息,更是夏日乘凉的好去处。桥墩来水方向呈舟形,洪水来时可分开水流及木头等杂物,不至正面遭撞击。古人在此修桥名“化龙”,有“鱼跃龙门”之意。
寻访手记
东洋古村落是宁洋古城的缩影。时至今日,宁洋古城的痕迹处处可见,这里有昌盛的文风,还有丰富的文化遗迹。古城“一塔二庙三戏四桥五堂”的人文景观,积淀着古朴风韵。为保护好这些珍贵文物,漳平市、双洋镇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近几年组织发动有识之士捐资100多万元,请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专家对古民居、古塔、古廊桥、古庙宇等文物点进行全面规划,对麟山塔、孔庙、古民居及古廊桥等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救性维修,古城的未来风光无限。(赖维炎 石芳 陈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