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研成果之五:获奖论文《矩形的判定》

(2016-10-11 10:55:17)
分类: 科研任务
   在安庆市2016年度优秀六项电教学术作品评选活动中,我的《矩形的判定》荣获一等奖。
http://s10/mw690/0063jBzGzy75wXEdRRD09&690

《矩形的判定》信息化教学设计

设计者

姓名

秦奋

电子信箱

651857236@qq.com

联系电话

13866072586

区县

开发区

学校名称

安庆市开发区实验学校

设计日期

2016.5.13

基本信息

教学题目

《矩形的判定》

所属学科

数学

学时安排

1

年级班级

803

教材版本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概述

(本节课教学内容概述,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简要介绍))

本课是沪科版八年级下第19章第3节第2课时《矩形的判定》,在此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及矩形性质等内容,这为过渡本节课内容起到铺垫作用,本节课主要研究矩形的判定方法,它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以后学习正方形、圆等知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作用。通过观察试验,归纳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只填写与本节课有关的课程标准内容)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两个判定定理,并会用它们进行有关计算和论证,会更根据已知条件画矩形。

2、通过矩形判定与平行四边形判定类比,进一步体会类比思想方法应用。

3、经历利用矩形定义探究矩形的其他判别方法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猜想、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育技术标准:SETC·S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与交流,逐步得到矩形的判定定理,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掌握矩形的三种判定方法,并会运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动手操作和观察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究矩形的判别方法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学习目

标层次

           

1

感知

体验

情境导入,让学生帮忙检测画框是否为矩形

2

识记

思考

矩形的两个判定:定义判定和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

分析

体悟

感受观察,猜想,证明的学习过程

4

分析

评价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矩形的判定方法

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相关环节的设置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矩形判定方法以及应用。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师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

1.学习特点:八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

2.学习习惯: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预习,课上能认真听课,能按时完成作业。一部分学生能自行获取知识,并能积极思考、探索问题。

3.学习交往:学生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4.课前对学生的要求:(包括需要预习的内容,考虑的问题,调查、研究、收集的资料等)

课前预习,并复习矩形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教学环境选择与媒体设计

1.教学环境选择(打

1WEB教室

2)局域网

3)城域网

4)校园网

5)因特网

6)其他:

2.教学媒体资源设计

知识点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1

A B E

情境导入

B

G

课前复习旧知:矩形的定义、矩形的性质,为后面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2’00’’

D

2

A B

观察、猜想

E

B

让学生经历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发现矩形的判定方法,这不仅增加学生对数学兴趣,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10’00’’

A

3

A B

思考、探究、验证

G

F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通过学生动手画图实践,再次验证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从而进一步理解强化矩形的判定方法

10’00’’

A

4

A B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GH

G

通过例题和变式让学生再次巩固了矩形的判定方法,同时也使学生深刻明白,平行四边形 矩形特征=矩形,化难为易,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10’00’’

A

5

AB

 

J

F

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方便学生回忆。

5’00’

A

     各列内容按下面提示填写分类字母即可。

      知识点编号填写前面“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表格中的知识点序号,如果该知识点没有相关的媒体设计则跳过。

      媒体类型填写:A.文字;B. 图片;C.动画;D.音频;E. 视频;F.其他自定义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他自定义。

      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其他自定义

      媒体来源填写:A.课件;B. 软件工具;C. 专题学习网站;D. 多媒体资源库;E. 案例库;F. 题库;G. 网络课程;H. 其他自定义

四、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环节的步骤可以根据需要增减,环节名称可以修改)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的作用和运用

设计意图、依据

导入

新课

多媒体展示旧知

观看、记忆

复习旧知

通过复习前面学习的矩形的性质,引出本节要学习内容

多媒体展示

观看

创设情境

用工人师傅设计的画框导出新课内容

探究

新知一

活动一:工人师傅要做一个矩形画框,选取了两根长度相等的长木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短木条制作,可他不知道是否是矩形画框,你能帮他检测吗

观察、思考

课件展示要点

让学生经历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发现矩形的判定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学生容易得到,用测量一下四边形的一个内角,若是90°,则为矩形。根据矩形的定义。

这时老师提出若我只给出一把皮尺,你还有办法吗?

观察、思考

课件展示要点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角线来考虑)

猜想: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探究

新知二

活动二:画一画: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吗?

教师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分析命题和结论,写出已知和结论,分析证明过程。证明过程由学板书完成。

思考 合作 探究

课件展示要点

归纳板书,判定定理1: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并用数学语言描述。

探究

新知三

活动三:让学生和老师一起画有3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让学生观察交流:每个同学所画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学生猜想出: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分析命题和结论,写出已知和结论,分析证明过程。

 

思考 合作 探究

课件展示预设问题及答案

证明过程由学生口述,多媒体展示。归纳板书,判定定理2: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并用数学语言描述。

巩固

新知

判断: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2)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

(3)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   )

(4)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

(5)对角互补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讲解范例

综合提升

思考、探究

课件展示例题及答案

通过例题和变式让学生再次巩固了矩形的判定方法,同时也使学生深刻明白,平行四边形 矩形特征=矩形,化难为易,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结

新知

 

观看flash

 学生谈学习体会

课件展示本课内容

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图

(是指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网络资源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联系的形式。可按时间关系或空间关系进行设计。时间关系指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即教学程序、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等;空间关系则主要指教学内容的层次关系、教学过程的逻辑关系等。)

 

获奖论文《矩形的判定》
菱形: 了解
获奖论文《矩形的判定》
流程图: 延期: 展示画框 学生验证
流程图: 决策: 了解 思考 归纳

 

 

 

 

 


活动一

 

获奖论文《矩形的判定》      

获奖论文《矩形的判定》
获奖论文《矩形的判定》

 

 

 

 

 

 

 

 

 

 

 

 

 

 

 


板书设计

193矩形的判定

1.定义判定                                                          

2.判定定理1

3判定定理2

4.小试牛刀 例题精讲

5.本课小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