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有清与他的文学梦
(2024-07-27 20:28:43)何有清与他的文学梦
冯春晖
一位年逾七旬的退休老人,在赋闲在家的8年时光里中,突然提笔开始文学创作。短短几年时间,他竟然撰写出150多万字的三部曲《黎家湾》,该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先后出版,他用他的勤奋、执着与才华,用一部沉甸甸的作品,完美地诠释了自强不息、逐梦笃行的人间传奇。他就是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退休干部何有清。
青萍起微末
何有清,生于1948年1月15日(1947农历12月5日),是甘肃省西和县人。他于1968年12月从西和县第一中学毕业后,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回乡务农。1972年1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学校任教、担任学校革委会副主任、公社秘书、县直部门秘书、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统计局局长、科协主席等职。
由于“文革”的原因,何有清那一代人所受的教育非常有限,他的高中其实只上了一年高一的课,高二、高三两年‘停课闹革命’,到1968年应该毕业的时间到了,‘被’毕业了。何有清说:“我从上学到高中毕业,读了十二年书。期间先后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的饥饿;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停课闹革命;随后又是上山下乡。我们只是在时间上完成了那段学业,但并没有学得多少书本知识。就连中国的汉字表上的那些字,有些还读不出标准音来,更有许多汉字、难检字也写不出来。以致于后来参加工作当了教师,给学生上课闹出了很多笑话,让自己尴尬不堪。虽然自己读了那么一点书,学了那么一点知识,但在那个年代,在我们那个贫穷落后的小村落里,我还算是当时唯一的第一个高中毕业生,也是第一个走出大山、当上公派老师、吃上公家饭的人。”
光从他的经历来看,似乎看不出他独特的一面,但是从他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中,我们多少能读出何有清不同于同龄人的一面。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佛下,随着高考政策的恢复,一批又一批大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文化热”,夜校、函授、电大雨后春笋般次第绽放,为渴求知识的人们敞开大门。被“文革”耽误,只有高中文化的何有清强烈感受到自身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他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消极应付,他奋起直追,跑步追赶时代的车轮。工作之余,他参加了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的函授学习,于1987年5月,学完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文学系全部课程,通过考试取得毕业证书,文学的幼苗从此被悄然播种下来。在他的身边,许多农村青年找到了工作就过起了安逸舒适的生活,谁还在奋斗呢?但老何不是,他是个热爱学习的人,在工作岗位上,他学一行钻一行爱一行,力争把工作做好。在从事统计工作期间,他努力学习,于1993年4月参加全省统计序列专业技术职务考试,取得统计师任职资格。
了解何有清的人都知道,这是个工作起来非常踏实又不善言谈的人,几十年来,在工作岗位上,他默默地干,努力地做,吃苦耐劳,不事张扬。
他在统计局担任局长期间,曾经主持了全县1985年全国工业普查与全县1990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他积极协调组织开展全县单位清查数据质量集中会审,组织全面的指标审核确认,确保清查表的各项指标准确可靠,登记对象不重不漏,有效提升了清查数据质量。在两次普查中西和县都取得全国、全省、全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奖励。
工作中,何有清同志的写作天赋也偶露峥嵘:1989年10月他主持编撰出版《西和四十年》;1993年10月主编《西和人口》,三秦出版社出版,书中编入本人撰写的"西和人口"等四篇文章。其中《必须重视粮食生产,试析我县粮食三年上台阶的可能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动态、流向及出路浅析》分别获得1988年、1992年甘肃省优秀统计分析文章,评选为一、二等奖,他还被被评为全省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
何处积乡愁
2015年12月,一场大病出院后在家里休养,何有清突然萌生了写写故乡黎家湾的想法。他说,虽然他走出了黎家湾,但每当在闲暇时读一本小说、看一场电影或一出戏剧时,只要和家乡生活有类似的情景,一种冲动都会激烈地撞击着他的心扉,迸发出对家乡的怀念,一种想要诉述的欲望油然而生,不能自已!
当月他在日记本上写了一篇散文《茶香四溢》。过完年的2016年3月,他又在那个日记本上写了一篇散文《夕阳照》,写完就丢在那写字台上。在一个春光明媚、花香四溢的早上,他不经意间又翻动着那本日记本,浏览起前边写的那两篇文章来,一种创作的冲动怦然而动。之后就开始了《黎家湾》的写作。最初没想好书名,就用《大山的记忆》,下面又附上了小标题《故乡》。
这一动笔,就一发而不可收拾。2016年他以每天近两千字的速度(节假日除外)一年写了近六十多万字。2017年春节后,和他一起在计委工作过的王明义同志来家看他,在闲谈中说起写书之事,他将《茶香四溢》念给他听,听罢王明义很有兴致地说:“文笔不错,听起来真还有点味道!”在王的建议下,何有清把所写的六本日记本拿出来,让他看。王明义给说:“既然写了,就不能这么放着,我建议你一边写,一边编辑出版。”何有清当时只是写着玩,没想着出版,这一句建议提醒了他,便有了后来的出版。
写着写着,写作也进入到了艰难处,干脆写不下去了。2017年清明时何有清又回到了故乡黎家湾。他一边修缮房舍,打扫垃圾,一边走亲串友,在故乡的农家炕上喝着罐罐茶,听着村民们讲“老陈酒”一样的故事。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为生存而奋争他们的故事让他泪奔。他们与大自然抗争和向困难奋争的往事,凝结成了黎家湾的精神,这种锲而不舍,奋斗不息的精神让他震颤,这种精神鼓舞着他,更激励着他驱使他决心把《黎家湾》写下去。
在黎家湾小住半年,他再次捕捉到闪现的灵感,回到城里《黎家湾》第一部完成了。这部书稿从1948年写到1960年,约42万字。主要写解放前黎家湾乡亲们逃荒要饭、躲兵逃债,为生存而奔波挣扎的悲惨经历;写解放初期,人们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搞土改",人民翻身当家做主的情景;也写了从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零年党内出现了"极左"思潮,搞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食堂、进行反"右"斗争、大刮共产风;"三年灾荒"给乡亲们带来了难以言尽的苦头。作品以他的亲身经历生动再现出那个年代、那段蹉跎岁月与历史,在弯路上行走的老百姓陷入的困顿和不幸。
初稿完成了,随即,何有清被查出有重大疾病。他带着书稿从西和到兰州,在三年多的漫长的治疗间隙,在与死神赛跑而心有余悸时间里,开始了修改。他骨瘦如柴,病魔缠身,治疗让他恶心呕吐,吃不下饭,但一旦打开《黎家湾》,他又抖擞起精神,一页一页地修改着。
在2019年3月初,在兰州住院治疗出院回西和后,《黎家湾》(第一部)出版在即。他的朋友、老同学蒲立背上他的电脑,把两个双胞胎孙女儿早上八点送去幼儿园,就来何有清家像上班一样帮着改稿,通过近月余的修改,稿子被改定成42万字。书画家剡根宝根据书稿内容,配画了精美的插画;县文联的杨天斌既搞封面设计,又联系出版社出版发行。在热心朋友党红艳、杨咏梅、杜富桂、高随鱼、赵佳岚等帮助校对下,第一部终于在2019年9月出版。2019年12月18日在西和仇池大酒店举行了发行座谈会。
墨香书故园
“黎家湾,它像万千大山的子孙,也像太空闪烁着璀璨银光的星星镶嵌在浩瀚的宇宙中,藏在地图上没有任何标记的大山之中。”
“离县城六十里,出城至洛峪再到黎湾村,沿路要不是淙淙流淌的小河和蜿蜒崎岖的公路的引领,你会迷路的。山连着山,水接着水。溪水、公路绕着山脚一湾又一湾。一个岔口,两条分路,绕过一个山弯又是一个岔口,两条分路。没走一阵就被眼前的大山挡住了去路,正像孩子走进了迷宫。当你走出迷宫找到这个村庄时,便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这个村庄像一颗埋在泥土中未见天光的明珠,沉睡在大山之中。又像一个婴儿躺在母亲的怀抱中,沉浸在香甜的梦寐中。她四面环山,一条终年不息、清澈见底的小河,从上游的山峡谷中神秘地流淌出来,悄悄地绕山庄半个圆,溜出了村庄的山沟……”
这就是何有清笔下充满激情的黎家湾,一个掩映在陇南大地千山万壑中的一个美丽小山村。然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生活在这片努力地奋争着。何有清的《黎家湾》第一部,由36章组成,作者以自述的方式,讲家乡、讲亲人、讲乡亲,记述岁月变迁,叙写生活之难,通过人物命运折射时代烙印,给人深刻的思索。普通人的命运际会,芸芸众生的寻常日子,无不刻满艰辛与泪水,但是,艰难的背面却印证着一种恒古而来的不屈与坚强,读来让人潸然。
从2019年出版第一部之后,何有清又沉浸在第二部的创作之中,期间,他仍然疾病缠身,骨瘦如柴,但却精神矍铄,他铁定了决心,与时间赛跑,与命运赛跑,他克服病痛的折磨,一门心思沉浸在创作中,经过二年多的艰苦创作,50万字的《黎家湾》第二部又于2021年11月被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黎家湾》第二部由68章组成,记述了特殊年代里一个小山村人物的蝶变。相比于第一部,第二部在艺术手法、谋篇构局等方面成熟了许多。当下,激情澎湃的何有清还在埋头修改《黎家湾》第三部……
《黎家湾》出版后,赢得了大家的喝彩!
何有清的高中同班同学,曾任西和县政协主席的赵继士说:“何有清和我一样不但没有完成高中学业,更没有机会上大学,因而对于写小说,甚至长篇小说,或许是白日做梦,可是何有清却做到了,真正是梦想成真了。何有清是七十岁才动笔写小说的,《黎家湾》当然是他的处女作,而且是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实现小说梦的,这与他在学校用功学习,以及在工作岗位上的实践和历练是分不开的,更主要是与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曾任陇南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的李满金说:“这是一部反映中国西部山区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民风习俗现状的真实画卷,是一部铭记历史,赞美前人,留住乡愁,立德立言,激励后人的佳作。”
原西和县志办主任的袁智慧说:“《黎家湾》立足一个地方,全方位记述,既反映了一个地方,也折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文学艺术的结晶。”
原西和文化馆馆长蒲立说:“《黎家湾》写作的成功之处,表现在‘真’和’‘情’两个字上,这是作品的突出特点。小说虽然写的是黎家湾及周边村庄的故事,但它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中国农民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年劳作的真实生活场景。劳动人民一年的艰辛,遇有天灾人祸,会带来始料不及的灾难。这些历史有必要纪录它、牢记它,只有这样,才能让后人不走弯路,重蹈覆辙已经证明了失误的历史教训。”
原西和县文联主席、政协副主席张惠说:“这部自传体记叙式小说反映了作者对家乡故土深厚的感情。这部作品是作者用真实经历的小故事串连起来、用文学创作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自传体的纪实性小说,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和尝试。它和我县农民作家沉静创作的农村题材小说《苍山梦》既有题材内容上的相似性,又有创作风格和叙事方式的不同。”
书画家刘全有指出:“作者是一个沉淀了浓重的文学乡愁人,小说多处透射出很多对家乡道德与文化层面的深深感慨、体味、思考、担忧,无不体现出作者审慎而又深刻的文学责任感、使命感与浓浓乡愁。作者对于家乡历史文化的挖掘,对于家乡人物像是父亲、母亲、族人、乡贤以及同学的记述无不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情。作品中所有的潜台词则表现出根联神思,不管走多远,故乡总在他的内心深处梦魂牵萦。”
作家杜富桂说:“小说创作极为率性,他以生他养他的黎家湾为坐标,以他出生的年月为背景,用他熟悉的方言容纳极为广阔的生活形态,以及各色人等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命运的变化。叙述绵密、复杂、细致”“当第三部《黎家湾》完稿的时候,时光已从最初创作时的2016年走到了2024年。八年的时间啊,他接受了冰与火的洗礼,三部《黎家湾》完成的时候,何叔的病奇迹般好了起来。”
《黎家湾》是一名游子的对故园的深情回望,也是一名七旬老人对人生历程的回顾。这些满含深情的记述,也是一代人对同代乃至后来人的警示叮嘱与重托,翻阅这些经年的故事,我们能从中汲取力量与勇气!
威尔逊说:“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有些人让梦想悄然绝灭,有些人则细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而光明和希望总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人身上。”
何有清就是一位细心培育、维护梦想的人!追梦路上,七旬老人的故事永远动人心扉,充满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