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窑,别有洞天
(2023-07-03 20:15:51)
标签:
游记 |
在刘窑,别有洞天
冯春晖
尽管偏居一隅,但当你走进甘肃省秦安县王窑镇刘窑村,会被眼前的一幕所震撼:曾经居住在黄土高原窑洞里的刘窑村人,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迈向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特意打造出六个窑洞,深刻记录往昔岁月,镌刻时代不灭印记!
大山深处的王窑镇被沟沟壑壑,梁梁茆茆所覆盖。大山给予这片土地以苍凉,也以深厚的黄土给予这片土地以丰盈!
刘窑村位于秦安县西北部,距镇政府8公里,有6个自然村(董湾、珍珠、魏岘、张湾、山庄、刘窑),总户数183户,总人口843人。耕地面积2401亩,花椒园面积919亩,苹果园面积550亩。刘窑村为深度贫困村之一,也是津南援建项目村之一,2019年底完成整村脱贫。全村经济收入以种植花椒、苹果为主,2021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70元。
历史上的刘窑村与黄土地上秦安县其他乡村一样,贫穷落后,老百姓利用高原厚实的黄土层和选择有利地形凿洞而居。寒来暑往,世代更迭,窑洞是刘窑人心目中永远的家。
王窑镇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中,立足刘窑村实际,以留住乡愁,感恩幸福生活为宗旨,依托本村窑洞特色,建成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题的党性锤炼基地和主题教育基地的六个窑洞展馆:乡村记忆体验馆、民俗文化展览馆、助农直播带货馆、津南援建展示馆、主题学习教育馆、秦安精神展示馆。
走进六个展馆,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深邃的记忆与捻熟的生活。这是昨天与今天的交集,是岁月行走的脚步。
乡村记忆体验馆里,展示出一幅幅黑白老照片,这是时代的印记,也是昨天的记忆,这些老照片,多维度反映出了时代的更迭,它与现代彩色照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成一幅生动的乡村变迁画卷,感受过去,体味今天,让我们由衷地感叹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民俗文化展览馆体现了在过去王窑镇以及刘窑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有图片,有实物,那些散发着岁月沧桑的实物,无声的向我们昭示着一切。我们会由衷地发出感恩命运,感恩生活的喟叹!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方式;
助农带货展馆,则是网络直播的现场,是链接城乡的经济发展平台。在这里,乡下的网红们把王窑的山货向外界推介,使得花椒、苹果等走出了大山,给农民带来了收入。
主题学习教育馆展示了老一辈革命家从1937年到1947年在延安的革命历史。这些图片,诠释着社会主义价值观深刻内涵,也集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种精神价值,这是一个构思新颖、内涵丰富的教育馆,也是新一代接受思想教育的基地。
津南援建展示馆展示了天津市津南区近年来帮扶秦安的项目与取得的成果,也凝聚着秦安人民对津南区的感恩。天津津南与甘肃秦安,一个在遥远的东海之滨,一个在遥远的西北黄土高原。因为东西部扶贫协作,让两地紧密携手,奏响了共同向贫困宣战的号角。从2017年4月建立结对帮扶以来,天津津南区驰援秦安的浓浓真情跨越万水千山,倾注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山山梁梁,沟沟峁茆,在基础设施、产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劳务、商贾旅游等领域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部门为支撑、镇村为延伸、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四位一体”独具特色的“津南模式”,对秦安县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倾心帮扶,在秦安人民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伟大征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秦安精神”展示馆是主要围绕“秦安精神”的文化宣传馆。“秦安精神”是近年来秦安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其表述为:“智慧勤劳、崇文重教、诚信包容、敢为人先”。秦安精神是“秦安人”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是有八千年大地湾文化浸润的秦安人优秀品质的凝炼概括。
“秦安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也反映了秦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秦安人民的独特精神风貌,必将进一步激发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坚定发展信心,凝聚推动乡村振兴、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秦安篇章的精神力量。
六个窑洞,次第展示了这片土地的发展脚步,它也提示我们从一清二白到步入小康,从站稳小康到奋战乡村振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永恒的主题。
窑洞,曾经是黄土地上祖辈们栖息之所,被烙印上时代落后的印记,我们的祖先曾经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窑洞是黄土高坡上的中华儿女勤劳耕作、生生不息的见证者,今天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的人们,已经超越了刀耕火种的时期,居住条件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记住窑洞,就是不忘初心,就是铭记过去,感恩今天;记住窑洞,就是缅怀过去,守正创新,点亮未来。
拥有八千年文明的秦安,洞穿岁月,一路走来,黄土般朴素的情节依然还在;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激情依然还在;聪颖向上,敢为人先的勇气还在,我相信,当我们驻足在刘窑的窑洞里,也一样能找回那份唯有这片土地上独有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