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天斌的散文集《寂寞也是歌》
(2022-09-04 09:16:25)
标签:
文化 |
诗意的倾诉与诠释
----读杨天斌的散文集《寂寞也是歌》
摆在案头的这本名为《寂寞也是歌》的散文集,收录了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和县文联杨天斌近年创发表的45篇散文,分“书生情怀”、“与诗同在”、“生活的幽默"三辑。这组散发着浓郁生活芬芳、清新淡雅的文字,给人无尽的遐思与愉悦。在这些文字构建的生活里畅游,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多姿多彩生活的诗意倾诉与诠释。这是溶进生命体验的对于生活的把握与提升,是对这片长相厮守的土地和天空的爱心所外化之美。
在《寂寞也是歌》(以下简称《寂》)中,我读到一种积极对待生活的生命态势,一种洋溢着激情拥抱生活的果敢与超然,一种喷薄着对艰辛生存与生活砥砺的不屈,一种超然世俗物外的欢欣……
《寂》倾诉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烈挚爱与憧憬。无论是《珍惜生命》《拥抱孤独》《苦乐年华》《心结》《书生情怀》《与诗同在》这些酣畅笔墨直抒胸臆的篇章,还是《雪韵》《项链丢了》《做父亲的感觉》等以物事情景来传情达意的篇章,都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热爱,是一种经历感性悸动后理性的回归,是一种皈依大众情结的热烈坚守!《珍爱生命》讲述因个头小,便产生“三等残废"的自卑感,在现实生活中抬不起头来,然而,生活并非臆想的那样,个头并不决定一切,事实让作者的自卑感灰飞烟灭。他幡然而悟:“生命的价值不是身高的数字能计量的"!这是对生命价值的一次透彻诘问和洞悉。《苦乐年华》则是对似水流年的一次深刻反思。“当年龄着上玫瑰色,结婚便像一股清韵流淌到我心弦上,现在女儿已经平安生下来了,我应当高兴,但也却极度悲哀,哀悼我的青春易逝,哀悼我的不再完整……”相信这样的喟叹许多人都曾有过。当生活一步步地逼近真实,在他冷峻的脸上写的并不一味欢悦,生活在不经意中消损着一度 灿烂的青春!“男人就是男人,他不同于女人。男子汉应该是一片荒原,应该默默地把不幸和灾祸咽进肚里,不轻易吐露。他必须是一只船,负载家庭和社会从容向彼岸过渡"“你必须是一块古朴的岩石,粗糙外衣下,蕴藏着来自心地深处的热力“你必须耐住寂寞构筑事业的金字塔"。诗化的语言娓娓倾诉着对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字里行间流动着一种大丈夫的挺拔。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将审视的自光转向作者本人一这不正多年来耐住寂寞,在巨大的孤独中吟唱生命赞歌的杨天斌的内心写照吗?
《寂》跃动着作者诗人般不安分的情感理念。不甘干现不甘于平庸,不甘于同云云众生般流俗地生活。他的骨子里潜藏着诗人的特质。《想去西部走一走》《西部的事情》《爬山》等篇,集中地展示了他不甘于平庸生存的情感理念。怀揣着陆游、王昌龄、今参及雪来、拜伦的诗篇踏上西行的列在"去探寻的是一种命运真谛,去探访的是一种浪漫、率真的生活!
《寂》在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沉观照里,吟咏对生活的礼赞。生者生存的那片土地,曾因历史上组建过数百年的仇池古国而闻名。这也正是本地人常津津乐道并引以自豪的。作者作为一名在仇池古国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文化人,他没有盲目地沉浸在那段渺远的历史尘埃里不能自拔,更多的是一种诘问一种反思。“令人自豪和悲哀的是,仇池山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它厚重的文化积淀为何令历代文人学士所推崇,所视和厚爱?可到了今天却走下圣坛,其辉煌的历史逐渐被们淡忘了,只能默默地退居一旁,被时间的黄尘封存,就像历史的一个弃婴。”“寂寞无闻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朴实却实在在是一种美”。(《默默仇池》)在《长道古镇》中作者又一站在现实的高度,反思历史。在岁月变迁中,在历史更迭,赞叹现实生活给予这片古镇的青春容颜。历史曾经是辉煌的如果一味沉浸对往昔的回忆里,便会无所事。这种历史观是值得称道的。
他曾在青藏高原从戎五载,复员后回到家乡白来水公司工作,从部队里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在全国各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五十余万字。独特的军旅给了他非凡的眼光,更给了他热爱生活、礼赞生活的秉性,使他能够对生活一往深情地深刻认沢和总体观照。文学在商品时代已不再热闹。往日“赶海"股在文学殿堂顶礼膜者已寥寥无几,文学特别是贫困县的文学创作,被许多人讥为”不识时宜”的。难能可贵的是杨天斌在他挚爱的天地里,在为千家万户引来汩汩清泉的繁忙之余,仍执著如一挚爱如一地坚守着文学这片属于他心灵深处的圣洁沃土。笔耕、守望,收获。他的精神的快乐是至高无上的,他的对生活的礼赞因此而着上一层瑰丽的光芒。
原载于2000年8月8日《甘肃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