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效率感 ——读《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
(2016-03-11 14:49:46)
标签:
教育 |
《班主任工作漫谈》是一本难得一见的好书,它涵盖了以班主任为主题的全方位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和实施方法。虽然魏书生的教学实践是发生在十几年前,但他的教育理念极具前瞻性,他的互动教学,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方式、民主科学的管理指导思想,已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书中先进的教学理论对我的教学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感触比较深刻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效率感”这篇文章。
当前,不管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时常都会感到累,负担重。假如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懂得劳动前分析一下劳动产生的效果如何再做,都知道计算时间的利用率,那么,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减轻很多负担。那么如何来计算时间的利用率呢? 魏书生 先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公式:效率=(劳动量—无效劳动量)∕时间,由公式可以看出,一天劳动量支出不变的情况下,无效劳动量越多,效率就越低。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反思如何降低无效劳动量。
作为一线教师,一天下来,时常感觉疲惫不堪,如若学生成绩有所提高,则会有所安慰,感觉付出总算有回报。可总有一部分学生不管教师如何的付出,成绩总是停滞不前。其实换个角度来思考,我们现在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超负荷在学习,一天在校时间接近10小时,中午几乎没有任何的休息时间。我们常说不会休息的学生也不会读书。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精神不振状态下的学习,效率肯定是低下,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最近,苏州市提出了“三会”,其中一点就是要会休息,所以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适当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的大脑稍作休息,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学生,一部分学生学习效率很高,学起来也很轻松;可有部分同学学习效率很低。究其原因, 魏书生 先生讲到了以下几点:1、犹豫的时间较多;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3、缺乏合理的学习计划。其实,学生每天有许多时间属于自己支配,自己支配时间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是犹豫。比如,自习课,有的同学常为自己先预习语文,还是背英语单词?有时刚背了英语单词又想做物理习题。主意还没拿定,下课铃声响了。为了减少学生犹豫的时间,老师可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科计划,从每天、每星期、每月开始,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计划的学习,必然是混乱的,混乱状态下的学习必然是低效的。我们不妨尝试 魏书生 先生提供的几种提高效率的方法,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效率感。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学习和工作节奏非常快,在校内便培养学生的效率感,学生进入社会后,才能适应需要,最大限度地做实事,做有效的、有益于社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