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
(2016-01-08 13:47:02)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
初读冯老师的著作,我的第一个感觉竟然是——生涩、难懂。因为冯老师的语言非常具有专业化,理论性很强,所以读起来有些坎坷,读的多了,才明白是自己的专业水平所限,不禁汗然。
综观冯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的感觉是——华丽的教科研。冯老师不愧是语言专家,措辞优雅,又讲究工整对仗。譬如书中的第三讲:在“根雕”的行为中提升智慧——谈微型课题研究,冯老师用了这些小标题:
一、蝴蝶振翅:一个精彩初显的故事——说运作;
二、麻雀解剖:一则具体而微的案例——说要素;
三、抽丝剥笋:一些必须辨明的问题——说品质;
四、沙里世界:一片有待开发的风景——说生成;
五、殊途同归:一脉分而后合的溪流——说研究;
六、拾级而上:一条可达高处的便道——说升格。
这哪里像是枯燥乏味的专业书籍,说是华丽的文学作品也丝毫不为过!
要说读了冯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对我来讲,让我最最高兴的收获,莫过于第六讲:在“高效” 追求中锻造品质——谈“高效课堂”建设了。
六个“不等于”给我洗脑。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两年的教师,虽然目前我未必能打造出真正的高效课堂,但冯老师的书让我拥有了去伪存真的利剑。那就是:
“高效课堂”不等于“多多益善”的课堂;
“高效课堂”不等于“行云流水”的课堂;
“高效课堂”不等于亢奋、热烈的课堂;
“高效课堂”不等于“立竿见影”的课堂;
“高效课堂”不等于“问题成堆”的课堂;
“高效课堂”不等于“圆圆满满”的课堂。
有了这六个“不等于”,让我至少可以在今后的课堂实践中一步一步的“洗课”——把非高效课堂的黄沙洗去,淘出真正的高效课堂。
有了六个“不等于”去伪存真,冯老师还给了我们九个建议指引方向:
相互倾听,与“同学”结成同盟;
让头脑掀起风暴;
活用“变式”,瓦解定式;
注重留白,为沉思预置空间;
狠心洗课,用干练彰显风骨;
启导自助,使人人成为首席;
着力慢走,在途中品鉴风景;
珍视“错误”,把“事故”演成“故事”;
倡导批评,以求真“昌化”品质。
读了冯老师的著作,就像学到了武林秘籍中的武功绝学,必须自己勤加练习,才能内化为临阵御敌的绝招。今后,我将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实践。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我会努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