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

(2016-01-08 13:47:02)

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

 

   看了冯卫东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足不出户便听了这么多精彩的报告,看到了许多鲜活的案例,学到了很多教科研知识与方法。自己的教育思想仿佛是接受了庄严而高贵的洗礼。 

初读冯老师的著作,我的第一个感觉竟然是——生涩、难懂。因为冯老师的语言非常具有专业化,理论性很强,所以读起来有些坎坷,读的多了,才明白是自己的专业水平所限,不禁汗然。

  综观冯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的感觉是——华丽的教科研。冯老师不愧是语言专家,措辞优雅,又讲究工整对仗。譬如书中的第三讲:在“根雕”的行为中提升智慧——谈微型课题研究,冯老师用了这些小标题:

 

一、蝴蝶振翅:一个精彩初显的故事——说运作;

 

二、麻雀解剖:一则具体而微的案例——说要素;

 

三、抽丝剥笋:一些必须辨明的问题——说品质;

 

四、沙里世界:一片有待开发的风景——说生成;

 

五、殊途同归:一脉分而后合的溪流——说研究;

 

六、拾级而上:一条可达高处的便道——说升格。

 

这哪里像是枯燥乏味的专业书籍,说是华丽的文学作品也丝毫不为过!

 

要说读了冯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对我来讲,让我最最高兴的收获,莫过于第六讲:在“高效” 追求中锻造品质——谈“高效课堂”建设了。

 

六个“不等于”给我洗脑。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两年的教师,虽然目前我未必能打造出真正的高效课堂,但冯老师的书让我拥有了去伪存真的利剑。那就是:

 

“高效课堂”不等于“多多益善”的课堂;

 

“高效课堂”不等于“行云流水”的课堂;

 

“高效课堂”不等于亢奋、热烈的课堂;

 

“高效课堂”不等于“立竿见影”的课堂;

 

“高效课堂”不等于“问题成堆”的课堂;

 

“高效课堂”不等于“圆圆满满”的课堂。

   六个“不等于”让我受益匪浅,虽然只有两年多的音乐教学经验,但对于冯老师的高效课堂很有体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在一堂课中必须要把所有设计的音乐环节“走完”。认为这样的音乐课才完美。完全没有关注学生是否学得扎实、准确。一首新授歌曲,如果遇到了困难的地方,就要扎实的解决好,而不是想着后面的环节有多精彩,要急着把它呈现出来,学生把要学的知识掌握扎实了才是成功的课堂。就像冯老师说的高效课堂不等于“行云流水”的课堂。高效课堂不等于“圆圆满满”的课堂。

 

有了这六个“不等于”,让我至少可以在今后的课堂实践中一步一步的“洗课”——把非高效课堂的黄沙洗去,淘出真正的高效课堂。

 

有了六个“不等于”去伪存真,冯老师还给了我们九个建议指引方向:

 

相互倾听,与“同学”结成同盟;

 

让头脑掀起风暴;

 

活用“变式”,瓦解定式;

 

注重留白,为沉思预置空间;

 

狠心洗课,用干练彰显风骨;

 

启导自助,使人人成为首席;

 

着力慢走,在途中品鉴风景;

 

珍视“错误”,把“事故”演成“故事”;

 

倡导批评,以求真“昌化”品质。

 

读了冯老师的著作,就像学到了武林秘籍中的武功绝学,必须自己勤加练习,才能内化为临阵御敌的绝招。今后,我将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实践。

   在这本书中,冯老师还讲了一些教育随笔的写作方法,我也有一些体会和感悟。著名学者、被誉为“中国民间意见领袖”的薛涌先生告诉我们:“在美国的教育中,你从小就被告知,不管你做什么,写作是成功的基石。”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几乎决定或表明了他的全方面能力和水平。为人师者,则更应该成为一名写作者。因为我们每天投入在繁忙而火热的教育生活之中,那里有无尽的写作源泉,只不过我们常常对有写作价值的东西熟视无睹,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更不知清楚怎么去写作。冯卫东说,教师的工作既需用自己的心灵,又最为关乎他人的心灵。教师要常常在自己的心灵中漫步,漫步是自由、从容和惬意的,它能使教师获得省思、发现和滋养自我的机会与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整个的教育生命也将有所拔节,有所成长。他认为,写教育随笔是教师进行“心灵漫步”的一种极好的方式与路径。教育随笔是用散文的形式表达作者关于教育的经历、理解、情怀、襟怀、抱负等的一种文体。 青年学者李政涛先生在《没有灵魂的教育》一文中这样认为: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看到灵魂。要成为“知慧分子”,"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就要对平日生活、日常现象的穿透力,要能够在寻常中发现奇崛,在凡俗里看到精彩。当然,这样的眼力、心力与表现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修为,它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最赞同冯老师本节最后的几段文字,事理随笔易写而难工。一要多读书,通过读别人的书,丰富自己的思想;二要多炼意,思考问题要想到底,沉到无法再沉的地方,虽然炼意是一件颇费脑筋的事,但可以痛并快乐着;三要心平气和地自我表达,不可逞强好斗,展现给读者的应是雍容大度。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我会努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