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2018年11月读书笔记)

(2018-11-19 19:14:57)
标签:

杂谈

    吴老师执教《平均数》一课时,一开始上课就和学生聊一个话题:平均数。师:你在哪里看见过平均数?用到过平均数?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一一做答,虽然答案不满意,但至少学生思维动起来,有自己的想法。师:你们用到算平均数吗?生1:……,生2:……,生3:考试我们班数学平均成绩是90分。师:90分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看吗?生:全班考试分数加起来,再除以全班人数。师:每人都是得90分吗?生:不一定。有人多有人少有人正好90分。师:假如你考试90分,你的90分和全班平均90分有什么不一样?你是怎样理解的?生:一个是个人的,一个是全班的。
    就这样教师不断追问和学生对话中,学生感知到平均分在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间。平均成绩代表全班学习的整体水平,不代表某一个人成绩。学生算清楚后,教师开始练习,用7、4、6、3四个数据,猜一猜平均数是几?通过学生猜测和验证该组数据平均数是5。师:又来一个数100,平均数是几?100换成1,平均数是几?生:平均数高了。换成1,平均数低了。师:换成5,有变化吗?
    最后,吴老师以北京市6岁儿童1.1米以下免票,你有什么看法?有什么建议?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进入争辩状态。
    整节课,吴老师让数据平均数开口说话,平均数具有代表性,生活中依据平均数对具体现象做出判断。我们生活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数学人要用数据分析角度去看待现实世界。了解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好数据调查,收集数据,数据统计,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做出判断,进一步体会数据中蕴含着有用的信息,根据问题实际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吴老师的数学思想,数学的思维方式,在今后教学中去领悟,去感受,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会给学生的思维发展带来变化,让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养料。
    数学教学情境化、生活化、简单化,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渗透育人任务,达到乐学善学深度的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