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开始研读吴正宪老师的《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这本书。
变?不变?比的本质是什么?在比的教学中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看了吴老师的这本书中这节《比的认识》,一切问题都清晰明朗!一开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比,问:你们生活中认识的比是什么样的?自己把它写到黑板上。说出你写的这个比是什么意思?引出:如果想喝糖水,按照糖一份,水四份来配,糖:水(1:4),多配点,(10:40),再多配点,(20:?)……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说出水是糖的4倍,糖是水的四分之一。我们可以从“份”的角度,倍的角度和分数的角度来认识糖与水的关系,今天我们还可以从比的角度来认识糖与水的关系,比研究的就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是份数关系,发现了4倍没变,那么,有没有变的东西在里面?糖也变了,水也变了,接着追问怎么变的?是乱变吗?糖乘几,水也乘几,变化有规律。水永远是糖的4倍,在变化的数量中看到不变的倍数关系,水甜不甜,是谁帮我们测出来的呢?学生异口同声答“是比”,比又成了一把尺子,答案水到渠成。接着适时引出比号、前项,后项这三部分名称。
在变化中看到不变的倍数关系,明确了比是一种数量关系,比是为比例做准备的,是为函数做准备的。建立比的概念从孩子们熟悉的事物、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让比更加平易近人!建立比的概念要让孩子们自己举例,引导孩子在观察、分析、比较中感受比的意义!用数学眼光看待问题。
今后,我们学习《比的认识》中,应该用到以下几点。
1、让“比”更加平易近人。从现有生活经验出发,熟悉事物大道至简。
2、建立“比”概念,要给儿童提供机会,让儿童举例,引导其观察、分析、比较中认识比的意义。
3、建立“比”的概念,要引导儿童体会与相关概念之间联系,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4、建立“比”的概念,要整体统筹把握和设计可以分为几节课来完成。
5、建立“比”概念,不能简单地把“比”当作一个知识点去讲,而应当让儿童在学习中感悟变量以及变量之间关系渗透数学思想,培育数学思维方式,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这才是学习“比”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