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

(2016-12-24 16:27:44)
标签:

教育

分类: 学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后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现如今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幼儿教师科学实施工作的指明灯。解读《指南》,让我又一次重温了3-6岁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并且进一步知道了孩子在五大领域学习中应该达到的目标。让我的工作又有了一个新的方向。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与学习,有很多收获、体会如下:

《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学习与发展目标两部分组成。更清楚的认识到,所教年龄段孩子应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可以根据《指南》里提出的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手段。

这些细致的内容是非常宝贵的经验资源,对于今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也可以有效防止对幼儿产生滞后或超前的教育行为,违背幼儿的成长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更好的有效的达到幼儿的发展阶梯。

以前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原来会出现先有课程环节设计,最后确定设置目标的情况,本末倒置。阅读中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都要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出发设置好目标。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学习特点以及领域的目标,科学的制定教育目标,以确保目标的适宜性。目标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活动的成败。紧扣目标,所有的环节设置都应该是为目标服务的。

在进行活动内容的设计时,以前容易去追求所谓的新颖花样,内容设计繁多而复杂却很难抓住重点,或者直接忽视了幼儿的实际情况,而这份《指南》时刻提醒我们,活动设计要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把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活动设计要形散而神不散,时刻做到目标明确、以幼儿为主,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效果、达到我们教育的目标。

依据《指南》中的教育建议,设计活动时要有规划,已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在组织形式上也应灵活应用多种形式,可以是集体活动也可以是分组活动,通过区域游戏活动、通过让幼儿自己操作学习、通过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以达到学习的目标。同时,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切实做好引导着,善于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入手。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或常接触到的事物牵引幼儿深入的学习、探索。让幼儿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在探索中尝试成功的喜悦。

在准备优质课评比《彩旗飘飘》一课时,根据《指南》中强调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体验和操作活动来理解数的抽象关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在活动的设计、教具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着重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分析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在重难点的突破中,从材料投放体现层次,再到注重细节服务目标。有环节设计将整节课利用联欢会准备形式串联起来,增强了趣味性;学习方式有语言、动作(欢迎方式及鼓励方式)、自身元素、观察操作感知发现规律;材料投放贴近生活,色彩丰富,安全易于操作;成品展示平台,提升幼儿成就感。

《指南》的阅读学习还让我意识到,这不是用来评估和定性孩子的发展的,它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把它当做前进的导航,用它指引我们下一步的方向。我们要善于观察幼儿、勤于反思自己,在以后工作中贯彻《指南》精神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在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更好的、更科学的实施保育和教育,并将这些理论的东西融入到孩子们在园的一日活动实践中去。

孩子是一棵棵充满希望的幼苗,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想要读懂它就要用心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与他们的内心世界。一切从有利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反思自己过去的工作,删减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平等的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需要、给孩子真正需要温暖的关爱,让他们在自己的引导下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成长。让幼儿自由、自主参与,引导幼儿主动的学习探索,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快乐健康的进步成长,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以上是我学习《指南》后的一点体会,它教会我从细节观察幼儿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精神和素质,才能真正将《指南》精神落到实处,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幼教工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