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输出
(2022-09-30 09:30:00)我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其萌芽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商代的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鼻祖,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是我们祖先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汉字是由形音义组成的方块字,结构有其独到的优点。历史上有的少数民族按此方块字模式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如契丹文字(主要是拼音方式)、西夏文字(与汉字造字法相同)。时至今日,亚洲有些国家还原封不动地在使用汉字,最突出的是日本。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在两千年前的日本,偏居在一个孤立的小岛,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在我国汉代,日本输入汉字,以记录其语言。日本当时是中国的倭奴蕃国。《后汉书》明确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春正月辛未,“东夷倭奴国王遣使奉献”,愿为东汉臣蕃,并求汉皇赐名。光武帝赐以“倭国”,并赐“汉倭奴国王”的金印。此印现为日本的国宝,珍藏在日本九州岛的福冈。这也是后来出现“倭寇”一词的源由。
由此可以想见,古代最早的日本语是完全用汉字书写的。但是,日本的语言与汉语完全不同,不是同一语系。日本语是阿尔泰语系,属于粘着语(胶着语)。我们使用的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属于孤立语,两者截然不同。后来日本发明了“假名”,是以拼音方式记录语言。但因汉字的多义以至多音,假名无法全部取代汉字,因而出现了我们见到的,现代日语由汉字和假名混合书写的情况。
千百年来,日本在使用汉字中,结合本国的国情做出了不少改进。就本人常识所及,大致有:(纯属门外文谈)
1、使用假名
假名是一个音节,可以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它们就像英语中的大小写字母一样,具有相同的读音,只是在书字方法上有些不同。平假名是由汉字的草书演变而来的,在书写的时候也与我们汉字的书写笔划有些相似;而片假名是由汉字楷体的偏旁部首演变而来的,书写起来一笔一划,犹如在写楷书。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使用平假名,片假名多是用来书写外来语和一些特殊的字符。
2、限制汉字的数量
日本政府于1946年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规定了一些汉字作为使用的范围,共有1850个,称为“当用汉字”。这1850个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记。但这只是政府的规定,仍还有人按习惯使用非当用汉字。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公布实行了“常用汉字表”,规定1945个常用汉字作为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
3、简化汉字
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中日两国相同的简体字,如万、当、旧、会、国、党、来、乱、体、医、尽等;二是中国历代异体字,如決、弔、氷、咲、処、仏等;三是属日本式简化字,:如圧、栄、応、拝等。
4、汉字的训读和音读
训读是写汉字,读日语的音。例如汉字“川”的意思就是“河”,日语本来把“河”读如“喀哇”,于是将汉字“川”读如“喀哇”,这就是训读。按照汉字的原音读汉字,就是音读,当然,由于历史原因,它的读法与现代普通话很不相同。
5、旧词赋予新义
例如汉语“料理”一词,词意是办理、处理、照顾、安排、排遣、修理等。日语中引申为烹调、饭菜。“料理屋”就是饭馆。
6、创造新的字和词语
日本借鉴或模仿传承汉字,创造自造汉字的(一般不见于我国文献典籍),如畑、匁、辻、峠等;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西方文化进入国内,为了相适应,创造了许多词汇,如“手段”、“手续”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