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徂徕山
(2015-03-02 22:28:01)所以青云人,高歌在岩户。
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
孔侯复秀出,俱与云霞亲。
峻节凌远松,同衾卧盘石。
斧冰嗽寒泉,三子同二屐。
时时或乘兴,往往云无心。
出山揖牧伯,长啸轻衣簪。
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
今晨鲁东门,帐饮与君别。
雪崖滑去马,萝径迷归人。
相思若烟草,历乱无冬春。
这首《送韩准孔巢父还山》,是李白对徂徕山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这不仅是对韩准、裴政、孔巢父等人的人品、才能和志趣和赞赏,而且也是对徂徕山的称美。对风景如画的徂徕,对深厚无私的友谊,李白都充满了深情。
他在诗中写道:高尚的人乐于居住山野,为的是不受朝廷的约束。他们都与青山、云霞相爱相亲。崇高的气节超过高山青松,一同居住在深山野岭。常常乘兴在夜间欣赏明月,常常乘兴在白天登山抒发豪情。昨夜又梦见徂徕山的山水,云影、月光都在竹溪中呈现。今晨与诸君在城门外告别,设帐痛饮来安慰衷肠。
中国文学的一个很有特点的现象,就是歌颂友情和友人的友情文学。历朝文坛,友情之作都有名篇。徂徕山竹溪河畔的美景和友情,当年不知催生了竹溪六逸多少美文,可惜,大多数都随着时光的河流飘然而逝,流传到现在的寥寥无几,李白的作品现存不多,其他五位名士的诗作更是早已流失,想来真是令人感到可惜可叹。
“迄今人去已千载,风流余韵犹宛然”。而今的竹溪,清流依旧,山月无恙,一条流淌着诗情画意的清澈溪流,像李白率真潇洒的诗篇,就这样流淌了千年,从李白的脚下,流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时时追忆这位天才诗人,和他的遗韵华章。
公元744年,空怀抱负无处施展的李白,被唐玄宗赏赐千金放还乡间。一年的朝廷生活,让这位诗仙彻底明白,皇帝需要的只是一个写歌词的弄臣,而不是一个胸怀天下的李白。
醉酒当歌,人生几何?迷茫失落的李白向东而行,他的家还在齐鲁,还在美丽的徂徕山下,只有那里,能够治好他失落的理想和被现实打得粉碎的心。
在诗仙李白走到洛阳的时候,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轰动一时的千古盛事发生了。因为,诗圣杜甫,此时正在东都洛阳。两颗文坛巨星人生的轨道戏剧性地交汇到了一起。两位大师的相遇,一定很值得纪念,可惜千载以下,当时的情景,已经谁也无法得知了。幸运地是,历史记载了二人一见如故、过从甚密,他们做出的第一个共同的决定,就是联袂同游齐鲁。
李白用“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游”这样的诗句记载了与诗圣杜甫的友情。当时李白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了,小他十一岁的杜甫,当时的名气要小得多。两位诗人在徂徕山一带携手同游、诗酒唱和,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与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愿望不谋而合。他的创作影响着杜甫,他重义气、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也感召着杜甫。对人生、对诗歌艺术,两人都有太多的共鸣和相通。两颗伟大的心在徂徕山上连在了一起。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这首诗是李白的送别名作之一,其中“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为千古传诵的佳句。一个“明”字,传神而生动,写活了秋天的徂徕山色,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在这山青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在难舍难分,依依惜别,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倾吐无遗。这首送别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的感情。诗中的山水形象,秀丽隽永,明媚动人,自然美与真挚的友情,互相衬托;纯洁无邪、胸怀坦荡的友谊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净的徂徕山色交相辉映,景中寓情,情随景现,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李白一向对友人充满深情,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还有这首《送杜甫》,都使人读之感动,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