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北宋官窑天青釉三足鬲式炉
(2019-10-08 20:25:01)
北宋官窑天青釉三足鬲式炉,高13厘米,
口径16.5厘米,腹径17.2厘米,厚胎厚釉,胎质坚实致密,造型仿商周时期青铜鬲样式,炉口沿较宽,短束颈,扁圆肚腹,腹肩一周弦纹,弦纹之下、三足之上各塑一条三角扉棱出戟,足上粗下细,足底露胎施酱色化妆土或护胎釉,烧成后便具有仿古铜器之“铁色”,即俗称之“铁足”。器身内外施天青色釉,胎厚釉肥莹润,釉色天青中闪现天蓝,届于天青和天蓝之间,既有北宋汝窑的釉色影子,还有官窑特有的粉青釉色和大开片(汝瓷多为蝉翼开片,开片比较细碎),色阶丰富多彩,幻化玄妙,鬼斧神功,乃彼时官窑天人合一天青(蓝)釉色的极品神器,极为养眼怡神,是极其稀有珍罕的北宋官窑瓷珍。纵观当下中外各大博物馆均无此类北宋官窑鬲式炉瓷珍藏品,可谓孤特尖精的极品北宋官窑天青釉鬲式三足炉,历史文化及收藏价值无可限量。







在我国历史上,宋徽宗赵佶是一位极具艺术天赋且勤于创作的帝王。他自命风雅,能诗善画,好古成癖,命人搜集编纂《宣和博古图》,开办官窑烧制“新成礼器”,以三代青铜、玉礼器为蓝本,依“名古器”为造型,“尚其象”,“格神明”,仿三代青铜器之精,效古玉器之华,把中国制瓷技术推到了青如天美如玉尚于古的一个新巅峰。北宋官窑首创本于三代铜器造型的鬲式香炉正是徽宗的艺术独创,并推动两宋瓷器艺术步入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最鼎盛时期。
宋徽宗官窑是在汝官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融合并保留了汝窑的一些技术和元素。徽宗出于新造礼器的目的,革新汝瓷生产工艺,增添了垫、支垫结合的烧法,器物受力更均匀,使得胎骨更坚挺,烧制出厚重庄严的大器,并改善了汝瓷釉质寡薄,釉色单一浑厚不足,不合礼器法度的缺陷,满足了宋徽宗对国之礼器陶瓷艺术的更高追求。由于徽宗的高品位高标准高投入严要求,北宋官窑生产的新成礼器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高境界,其胎、形、釉、色、工、艺、神、韵皆无与伦比,超凡脱俗,晋入神境与化境,震古烁今,令后朝官窑望尘莫及。
此器造型古朴庄重大气,形制极其规整美观敦厚,比例匀称,线条流畅隽秀,胎厚釉厚,通体施天青釉,釉色明润细腻,光泽莹润,如玉似脂,胎质细密,透出古韵之美,为炉中之极品,复古了三代青铜礼器的神韵,看它盘口束颈弧肩,肩下收于一道旋纹,扁鼓腹,下接乳袋式三足,三足外塑三角扉棱出戟,形制既不臃肿也不瘦弱,恰到好处,既有青铜器的犀利之风又有瓷器的柔润之美。南宋官窑博物馆出土修复的两件鬲式三足炉,胎薄釉薄,炉身扁,三足细长,已无上古文化期陶鬲和三代青铜鬲大乳袋三足的神韵,形制已显羸弱,拉坯成形也不如北宋官窑器规整隽秀,还省略了肩部的装饰带和旋纹,釉色已无北宋汝窑天青色的影子,一只是深灰青釉,一只是淡灰青釉(见附图最后两张),胎色为灰褐色,这也正是杭州南宋官窑遗址修内寺(老虎洞)窑胎土之色,这种胎土也最容易出现南宋官窑"紫口铁足"特征,北宋汴京官窑胎土为香灰色,胎色较白,所以北宋官窑瓷器无明显的“紫口”现象,“铁足”是用了酱色化妆土或护胎釉形成的,用以仿真古铜器的锈色。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