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宋东窑(传世哥窑)米黄釉双耳簋式炉

(2019-05-27 17:17:40)
标签:

财经

房产

历史

收藏

文化

       北宋东窑(传世哥窑)米黄釉双耳簋式炉,口径11厘米,宽17厘米,高7.5厘米,造型古朴敦厚,仿商周青铜双龙(螭)耳簋形制,釉水肥腻温润,近千年时光釉面已虹化,酥油光莹莹,通体开有金丝、铁线和白冰裂纹片,圈足裹釉支烧,有三个小支钉痕,露胎色泽褐黑。这件北宋哥窑米黄釉双耳簋式炉与故宫“传世哥窑”一样,就是北宋“东窑”(董窑)产品,与南宋哥窑差别较大。
       五代十国和宋代初期,开封陈留陶瓷窑的名字称作“东西窑”。据宋代特设“会要所”修撰的《宋会要》窑务条文载:“京东西窑务掌陶工为砖瓦器给营缮之用,旧有东西二务景德四年(宋真宗公元1007年)废止,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复置东窑务。”此时的“东窑”,也称“董窑”,以前的研究文章竟将东窑附会为民窑。营、缮之用明白无误地表明,东西窑及后来的东窑,是专为官府生产建筑用砖瓦和生活膳食用瓷器的窑坊,也即为后世所称的官窑。有北宋“苏门四杰”之称的文学家、诗人张耒(1054—1114),曾为我们留下了赞赏“东窑”的著名诗句:“碧玉琢成器,知是东窑瓷”。诗中不仅赞叹了北宋开北宋东窑(传世哥窑)米黄釉双耳簋式炉

北宋东窑(传世哥窑)米黄釉双耳簋式炉

北宋东窑(传世哥窑)米黄釉双耳簋式炉

北宋东窑(传世哥窑)米黄釉双耳簋式炉

北宋东窑(传世哥窑)米黄釉双耳簋式炉

北宋东窑(传世哥窑)米黄釉双耳簋式炉



北宋东窑(传世哥窑)米黄釉双耳簋式炉

北宋东窑(传世哥窑)米黄釉双耳簋式炉

北宋东窑(传世哥窑)米黄釉双耳簋式炉

封“东窑”出产瓷器的精美,同时还证明早在北宋官窑出名之前,开封就已有名瓷窑存在了。明代学者曹明仲《格古要论》中也有关于“东窑”的记载:“汴京东陈留镇有东窑,又名董窑”。这也印证了北宋文学家张耒对开封东窑描述的诗句是可靠的。196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所提供的宋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结果证明其化学成分、纹片颜色和形式皆与龙泉青瓷有所不同,也就说明北宋哥窑与南宋哥窑的不同。
       北宋哥窑胎质浅灰,釉色有深浅黄色、月白等,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圾碎。北宋传世哥窑,琢器造型多仿青铜器,为宫廷用瓷样式,理应出自官窑。宋徽宗之前的北宋宗室,膳食所用瓷器已在使用“细纹多、金丝铁线”的哥窑瓷器。再比较传世哥窑瓷器的胎土,会比南宋哥窑的胎土更为洁白,形制也更为规整圆润。
       南宋烧造哥窑的窑口至少有4家,杭州的“哥哥洞窑”即“老虎洞窑”、浙江龙泉的琉田窑、浙江的溪南窑、浙江的商山窑。因几家窑口的取土位置一致,胎土普遍呈黑褐、深褐、褐红色。釉色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因胎色重,口沿因挂不住釉形成釉薄露胎而称“紫口”,足部因不施釉露胎处显黑铁色而称“铁足”。哥窑的“紫口铁足”现象是特指南宋哥窑,而北宋哥窑(传世哥窑)是没有“紫口铁足”现象的(有的官窑、哥窑瓷器底足呈黑色是因为施了黑色护胎釉),因为传世哥窑的胎土类似于北宋汝窑和北宋汴京官窑,呈香灰色、浅白色、灰白色,这样的胎土在浙江一带是没有的,是只有河南诸窑口胎土才呈现的共同特征。古有“官哥不分”、“官汝不分”的说法,可以合理推测北宋汝州或开封附近,有窑口创烧了介于官窑和汝窑开片之间的哥釉瓷。汝窑是蝉翼纹,最细碎;哥窑是百圾碎,碎纹稍大,且有黑红两种线纹,号“金丝铁线”;官窑是蟹爪纹,碎纹更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