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年制官窑青花松竹梅纹蟋蟀罐,高9.5厘米 ,口径13.8厘米 ,底径13厘米
,腹径14.6厘米,造型为鼓形,平盖,盖中间有通气孔,
盖、腹皆以青花绘松竹梅,釉色亮青,苏料深入胎骨泛发锡光,宝光熠熠,盖底和罐底分别横书、竖书“大明宣德年制”官窑年款。在中国历史上,养蟋蟀和斗蟋蟀是皇宫贵族、文人雅士的一大喜好。到明代早中期,养虫、斗虫之风非常盛行,宣德皇帝就对养虫和斗虫就十分喜好。宣德皇帝在位九年零七个月,虽然短暂,却是明代最为辉煌的一页,宣德帝不仅在军政方面有卓越才干,而且还有许多雅好,比如“留神词翰”、“精于绘事”、“好促织之戏”等等,特别是对养蟋蟀和斗蟋蟀更是着迷,当时为了养蟋蟀和斗蟋蟀的需要,他下令烧造了很多瓷器蟋蟀罐。但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品相完整的宣德官窑蟋蟀罐存世量极其稀罕,在清宫旧藏的1174件宣德官窑瓷器中,却罕见蟋蟀罐。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现今宣德官窑最有权威的收藏,竟然没有一件蟋蟀罐,而北京故宫也仅有一件缺盖的“大明宣德年制”款仿汝釉蟋蟀罐。这的确形成了一个谜团。
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中有一个故事叫“促织“,讲到宣德皇帝喜欢斗蟋http://s12/mw690/0062UkDAzy7l4YnFqkP9b&690
http://s8/mw690/0062UkDAzy7l4YnVEc737&690
http://s9/mw690/0062UkDAzy7l4Yomti8a8&690
http://s5/mw690/0062UkDAzy7l4YoC41Cc4&690
http://s6/mw690/0062UkDAzy7l4Ypgu4Ba5&690
http://s11/mw690/0062UkDAzy7l4YpIdrY2a&690
http://s14/mw690/0062UkDAzy7l4YqqL817d&690
http://s15/mw690/0062UkDAzy7l4YqIJNIfe&690
http://s8/mw690/0062UkDAzy7l4Ywd8Cr07&690
http://s4/mw690/0062UkDAzy7l4Ywh2Wna3&690
http://s1/mw690/0062UkDAzy7l4YwkJhK60&690
蟀,由于正史中对此避讳不提,以致人们将信将疑。
宣德帝少年得志,军政之余喜爱鸟虫花木,指使太监到全国各地甚至远至朝鲜搜罗“鸟兽花木与诸珍异之好”,密令苏州知府况钟进贡蟋蟀千只,用世袭的官职赏赐蟋蟀进贡者,甚至出现了“上有所好,下必甚之”的风气,为捉找上等蟋蟀,官府不惜拆除民墙,毁坏农作物,太监借机敲诈民财,沿途勒索民物,小小的花木与虫鸟给人民大众造成了灾难。1455年元月,38岁的宣德帝病逝,其皇位由他年仅8岁的儿子——正统帝朱祁镇继承。为消除宣德沉溺于斗虫的不良形象和防止朱祁镇玩物丧志,荒废学业,太皇太后张氏发布了谕令:“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务悉皆罢去,革中官不差”。罢去“玩好之物”指好斗擅鸣的蟋蟀,以及宣德帝为养虫与斗虫需要而命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极其精美的蟋蟀罐;“不急之务”是指奢侈品的生产和花木虫鸟的搜刮,让人民休养生息。据有关文献记载,宣德帝去世当年,按照太皇太后的这道谕令不仅砸掉了宫中所有的蟋蟀罐,而且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好尚未进贡的蟋蟀罐也全部打碎深埋地下,一直到正统、正德时期仍停止烧造。
1982年和1993年,在景德镇御窑窑址,两次发掘出大批宣德官窑蟋蟀罐残片,用这些残片复原了20多件蟋蟀罐,由此证明宣德皇帝确有此雅好。出土复原的蟋蟀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盖式”,盖的直径与罐的口径一致;一种是“坐盖式”,盖的直径略小于罐的口径,盖正中作一小孔,盖罐合拢时,盖陷于罐壁之中。馆藏和拍卖过的几个宣德蟋蟀罐,不是“坐盖式”,就是“平盖式”。该青花松竹梅纹蟋蟀罐制作精细,胎质细腻,釉面肥润,青花发色蓝艳,与景德镇御窑址出土修复的青花松竹梅纹蟋蟀罐残器造型纹样一致,是宣德官窑青花蟋蟀罐精品,弥足珍贵。(附图于后:景德镇御窑窑址发掘出土宣德官窑青花松竹梅纹蟋蟀罐残片修复器,及其他复原的多件蟋蟀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