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w690/0062UkDAzy79U3mxriB65&690
http://s12/mw690/0062UkDAzy79U3mAuKv1b&690
http://s12/mw690/0062UkDAzy79U3mF7075b&690
http://s2/mw690/0062UkDAzy79U3mIvi901&690
http://s3/mw690/0062UkDAzy79U3mL2SK52&690
http://s11/mw690/0062UkDAzy79U3mNSdQ2a&690
http://s12/mw690/0062UkDAzy79U3mQKlJdb&690
http://s7/mw690/0062UkDAzy79U3mVQsS86&690
http://s5/mw690/0062UkDAzy79U3mZ8La24&690
http://s10/mw690/0062UkDAzy79U3n1UyRd9&690
笔者陆续收藏了几件汉代彩绘茧形壶,尺寸一般宽26至38厘米,高24至36厘米不等,绘有卷云纹或卧蚕纹,施朱砂、白、青蓝等矿物彩, 壶口微敞,腹部如茧形,故名茧形壶,也有俗称鸭蛋形壶。茧形壶创烧于战国中期,到了秦代达到鼎盛,约在东汉之后逐渐消失。
伴随古代丝绸业的发展,茧形壶出现于战国中期,是我国先民出于对桑蚕“天虫”的崇拜,祈愿农蚕丰产而创烧的陶器,多为日常容器。据传,它还有另外一个用处,早在战国时代,军队作战就用它来测量敌我之间的距离。古人将这种陶壶埋在地下,注水后可以听到远方马队传来的声波。军中培养出的测听者,通过陶壶声音和水波的细微不同,能测量出敌人的数量和距离。这种茧形壶可谓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土雷达”了。茧形壶出土地包括陕西、河南、山西、四川、湖北、江苏、山东、甘肃等地墓葬及遗址,其中在陕西关中地区,茧形壶出现的数量及样式最多。
历经2000多年的汉代彩绘茧形壶,至今保存完好,因年代久远壶身有霉变斑结晶,已经深入胎骨,摩挲不掉了,这是高古陶器入土2000多年的物理变化,是到代老旧的特征。2000多年过去了,矿物彩绘发色依然鲜艳如新,造型、绘画精美大气,是汉朝灿烂辉煌文明的缩影。汉代将彩绘陶器发展到了高峰,为随后而来的原始瓷器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我国陶器和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创烧出了中国原始瓷器,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汉代彩绘陶器由于历史久远,是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美术史、民俗社会史等的重要文物,备受有关专家和收藏家的青睐,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越来越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