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模考试考前动员与指导
(2015-03-25 07:50:56)
标签:
教育高三一模指导 |
高三一模考试是高考之前第一次正式的“练兵”,对于考生评价自己的复习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面对一模,我们要怎么复习迎考,要怎么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才能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呢?
一、复习常见现象
从高三下学期开始,学生就进入了高考的综合训练阶段。这种强化训练,直接瞄准高考,更注重学科内重难点知识的综合,考试密度高,试题题量多,难度大。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由于心理准备不足、知识熟练程度及思维层次的高度不够,常常出现以下现象:
1.倦怠心理
有些同学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刚进入高三时信心十足、精神饱满。但到了高考最后的冲刺阶段,却发现自己越来越“懒”:懒得上课、懒得看书、懒得做题,甚至连以前最擅长的科目考试也不愿参加。感觉自己对什么都提不起劲来,同时伴有失眠、情绪低落、易激动等现象。这就是倦怠心理,原因在于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和过度的紧张。心理倦怠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正确的态度。只要有正确的态度,就能化沮丧、挫败为乐观、自信。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去应对。
(1)精选典型习题,克服复习倦怠。如果一味做一些老题、偏题,学生肯定会感到厌倦,一些新题又五花八门,不知哪些有价值。因此,要精选有代表性的习题,看哪些是情境求新,哪些是材料求新,尽量克服复习中的倦怠情绪。但要注意的是,创新要以夯实基础为本,对于一些重复的训练,要进行必要的提炼、归纳和综合。建议复习中多做中档题,通过训练复习,达到提高。
(2)保持适当的压力。压力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的关系,压力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中等水平的压力才最妥当。高三学子保持适当的压力,能充分调动个人的潜能,是实现目标的动力。所以在备考期间学生应该有点“精神压力”和“紧迫感”,从而使学习和复习效率达到最优。
(3)复习越是紧张越要注意劳逸结合。高三学生要保证睡眠质量,注意体育锻炼,松弛有度。如果每天可以保证半小时的锻炼时间,课间散散步、打打羽毛球等。
2.成天坐那学习,成绩却提不高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有三个:
其一,不是自己不行,而是产生了消极期待。总是认为自己这门或那门学科学不好,这就导致在复习和考核这门学科时,内心就会有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心烦意乱,效率低下。因此调整心态,相信自己能学好,就一定会有成绩的提高。其二,不是自己的努力没有成效,而是自身正处在知识量的积累过程中,等待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等待“厚积薄发”。其三,不是自己的努力没有成效,而是出现了高原现象。在高三的复习时间里,同学会感到尽管自己“闻鸡起舞”、“悬梁刺股”,但学过的知识甚至有些模糊,成绩似乎总也上不去。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这主要与重复练习,弱点不明和欠缺踏实有关。
如何有效地应对这种现象呢?
(1)从心理上要知道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如同运动员在长跑中会出现极点一样,这时只要再坚持一下,激励自己,增强信心,这种感觉就会消失。发生了“高原现象”,千万不要惊惶失措,要挺住、忍耐住,迅速调整状态,努力走出来。
(2)找出自己的“弱点”。可对平时每次检测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将其中明显偏高或偏低的数据去掉,计算出平均值,就可找出薄弱的知识点。针对自己的“弱点”,可在教师推荐下准备一些高质量的训练材料。接着进行“弱点”的定点训练。以一个月左右为宜,分三个阶段进行。其中前7天用于定点训练,然后选择一套难度适中、质量较高的综合题进行自测(最好是高考题)。最后对自测结果做补缺练习。
(3)制定复习计划,严格按照计划行事。事情越多,计划就越重要。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要注意如下几点:A.计划要详尽;B.要尽量留出休息的时间;C.尽量在同一时段、同一地点复习相同的功课,减少大脑启动的时间。
(4)重点突破。在复习时,对于一些在考试中经常出错的问题,要多练习,多看别人或参考书上的解题过程,但不要过多地注意解题细节,要多注意从中总结出基本的解题思路、解题框架!
(5)试卷浏览法。所谓试卷浏览法主要是将以往做过的试卷放在一起进行复习,比较相关题目的基本解法和变化,发现解题规律,形成基本思路,达到一看题就知道如何入手的目的。发现出错的题目则回到书本,进一步复习相关知识点。另外,在复习阶段切忌一味钻在题海里,或做大量的重复题。在做试卷的时候,要养成先有思路再下笔的习惯,切忌看到题目就匆忙入手。有时甚至可以在形成思路后不动笔,看看后面的参考答案,对照一下和自己的是否相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精选一份试卷,按照正常考试的要求检测一下。
二、一些实用的考试技巧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连续5年对高考状元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在影响高考成功的20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考试中间的心态”;其次是考试前的心态;第三位是学习方法;第四位是学习基础。可见,良好的心态对于正常的发挥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考前的心理调适
高三学生在考试动机与考试效果的问题上,存在着极其不协调的状况。在考试前,他们总是非常热切地渴望成功,想借考试一举超越某些同学,或让家长老师对自己刮目相看。但是,越不想辜负某些人的期望,他们就考得越差。
进了高三,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考试成绩,就很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或是苦闷自卑的心理,而这对自己是有害而无益的。要想在高考中战胜别人取得优异的成绩,一定要学会先战胜自己。
首先,要正确看待一模成绩。虽然它会做为填报志愿的参考坐标,但不少调查都显示,一模考试之后,成绩会有上升的空间。一位清华学子说道,“一模只是中途站,二模还是加油站,高考不是终点站。”即便一模考得不好,也未必是件坏事。因为这是你参加接近高考形式的第一次综合性考试,你还不太适应,对答题环节的衔接和答题技巧还需要总结过渡,担心模考成绩不好,而联想到高考,无形中增加了你的心理负担。
第二,要看到自己的实力。几次考试不理想并不代表自己没有实力。我们任何同学都不应该因几次考试不理想就完全否定自己,甚至是自暴自弃。高考不是一个班级在考,与我们竞争的是全市几万考生,你在班级成绩是中等,而我校考生的分数历来都处于全县前列,全市中上游的。此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科目和薄弱科目,某一门功课不行并不代表所有的科目都有问题。要相信自己,要看到自己的实力!
第三,要学会分析考试成绩不好的原因。是自己没有认真复习,还是考试不够专心?是题目太难,还是一时轻敌?是身体不佳,还是心情太糟糕……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下次或许就会“东山再起”了。
最后,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就算是自己的基础不够扎实,就算是自己真的落下了许多,我们也没有理由轻言放弃。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定的目标要适当,不要攀比,而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之下查漏补缺,改进学习方法,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并有条不紊地执行。别害怕自己起步晚,只要你有知难而进的勇气,有顽强拼搏的毅力,或许在考场上你会旗开得胜呢!
学生之所以会苦闷和自卑,很大程度上与他对考试结果的过分关注有关。还没考试,就不断担心考不好会怎样,还没考试,就给自己制定“一定要超越某某人”、“让家人同学对我刮目相看”的目标。过分关注结果,只会给自己增加负担,成功在于拥有一颗平常心。超常发挥更在于心态比别人更冷静、更稳定。对于我们来说,不要想考成几分或是第几名,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当考试之前出现情绪不佳的状态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缓解:第一,找朋友交流,最好是找一些沉着冷静、外向乐观的同学,他们的心态可以使你减轻负性情绪;第二,在考前幽它一默。简单易行的做法是记些幽默、笑话、有趣的故事或小品的情节,临考前适当回忆回忆,品味品味;第三,感到压抑苦闷时,听听轻柔舒缓的音乐,进行适度的想象放松。
2、进考场前的心理调适
(1)积极的心理暗示
先分享一个故事。
一个冬天,一位小姑娘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身体很虚弱,每天从窗口看树上的落叶,并且坚信,最后一片叶子落下,就是她死去的时候。但是,寒风一天天刮得厉害,树上依然有一片黄叶在风中飘扬,无论风吹雨打,始终没有掉落。于是小女孩,又重燃起生活的希望,重新获得新生!其实,是一位老画家,冒着寒风,将它画的一片黄叶缚在树上,以此帮助女孩战胜了死神。
读了这则小故事后,我深深地触动了。在绝望之时,一片小小的叶子,竟也能够让人对生命充满希望,更何况我们是健康的人,我们只需要用心理暗示来改变心态和行为。
动物园里的大象之所以被拴在一根细小的木桩上,原因在于当大象还很小、力气也不大的时候,它便被一根粗锁链栓在一根结实的铁柱上。每天,小象都会拼命地试图挣脱锁链逃跑,但是,它的每次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小象得出结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锁链都牢不可破,铁柱也毫不动摇。于是,小象放弃了努力,从此不再尝试。日复一日,这一习惯逐步巩固,直到小象长成大象,它仍然习惯性地坚信自己永远不可能挪动那根桩子,无论桩子是否真正结实和牢固。这充分显示了心理暗示的重大作用。
积极的心理暗示应该是以现在时态而不是将来时态,如“我现在很幸福”而不是“我将来会很幸福”,应该在积极的方式中进行肯定,如“我越来越勤奋了”而不是“我再也不偷懒了”。同样的道理,如果在考试前说“不要紧张,不要紧张”,势必会增加紧张。那么,怎样运用正确的心理暗示呢?以下列举了一些考前积极的心理暗示语:
今天的精神真好,我一定可以考好!
我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一定可以好好的表现一番!
这次考试,绝对没有什么问题,我有信心!
上课时,我很用心,考试一定没有问题!
题目要看清楚,一定没有问题!
做错了,没有关系,可以从头再来!
不要紧,按时交卷就可以了!
考试是检验我自己的学习情形的,不必管其他同学的成绩如何!
只管现在考试,不必担心其他事务!
一步一步来,我一定可以做完它!
太棒了!我又做完一题了!
我就知道,我一定可以做的很好!
……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心理暗示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相信它,诚心诚意;第二,要充满热情和力量,有声有色的朗诵;第三,每天几遍,每次只需一分钟,长期坚持。
(2)考前几分钟应该尽量独处
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在附近找个安静的地方,如大树底下,花园旁边,绿草丛中,坐下来把笔记匆匆浏览一遍,倘若有某个同学过来干扰,最好迅速离开他,或者避免和他讨论任何需要开动脑筋的问题。
(3)及时做出反干扰的反应
如果不经意听到其他同学在谈论某道题或某一公式可能是必考的,而自己对此却不知道或不太清楚,应该及时果断地作出反干扰的反应。若时间来得及且不复杂,可迅速地翻到笔记本的相关处,快速浏览一眼,记住了就放下,再坚持按事先准备好的思路做该做的事;若旁人议论的题目或公式很难很复杂,且笔记本一时找不到,应当大胆假定,不可能考!记住:此时此刻,惟一可以信赖的真正朋友就是自信。
3、考场上的应对技巧
高三学生在应试作答技巧上有欠缺。调研发现90%以上的学生认为按照题目先后顺序答题比先易后难更加稳妥,并且因粗心大意弄错本来很简单的问题而被扣分,近一半同学经常看错题目的要求,做了半天,最后还得重新返工,近70%的同学常常忽略卷首的作答指导语或事先提供的已知条件,而没能拿到该拿的分数。
有些考生一拿到试卷就按照题号顺序一一解答起来,即使遇到难题也盯住不放,这种做法是很不科学的。解决策略应该是拿到试卷后,先浏览全卷,做到心中有数。用一点时间把试卷从头到尾浏览一遍,对试卷各题的难易程度有个全面的、初步的了解,以便安排答题顺序。了解容易题数、中档题数,并用铅笔作记号。
这里我们类比一下“田忌赛马”的故事。有一天,齐王要田忌和他赛马,规定每个人从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马中各选一匹来参赛;当时,齐王的每一等次的马比田忌同样等次的马都要强。这似乎没得比。然而田忌却用自己的下等马去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最终赢了这场强弱有别的比赛。因此,在赛场上,力量的分配是否合理是至关重要的。对考试来说,整体战略需要时刻牢记,切不可因小失大。
4、考生应该学会合理取舍。在考试结束前,如果还有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已做好的答题又需要检查,应采取舍“难”而取“易”、弃“少”而求“多”的策略,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先来检查已做好的答题,保证答题正确,减少失误。许多同学就是因为过于看重难题,耗费掉大量宝贵的时间,结果得不偿失。考试的重大失误是会而不对,而不是难而不会。考生理应达到“基础题,全做对;一般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较难题,即使做错不后悔”,“天塌了砸大伙,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的境界。
5、应对考试中的突然慌乱
同学在考试中遇到自己没复习透的题目,大多数就会慌张,担心考试“砸锅”。由此可见,考试中间出现慌乱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第一种应对方法是放松。一旦出现突然慌乱的最初症状,最好暂停作答,闭合双眼,轻轻地对自己说“放松”,重复6次,并注意体验全身松弛的感觉;也可以先全身绷紧十秒钟,然后突然放松,这样就可以比较有效地消除慌乱。
第二种应对方法是思路中断。一旦产生容易引起慌乱的想法,如“这次砸了我无颜见江东父老”,可以果断地对自己说“停”,同时握紧拳头,再重复命令自己一次,这样就可以中断原来的思路。有个停顿过程后,再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较容易的试题上,重新树立自信心。当感觉情况好转后,应迅速转入正常答题。
6、应对考试中的记忆堵塞
在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就在嘴边,但就是写不出来。这是一种回忆信息的暂时遗忘,不要想“糟了糟了……”,而要从心里接纳这种现象。
首先要保持镇定,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不要惊慌。其次,暂停回忆,转移一下注意,先解决其它题目。过一定时间后,所需要的答案可能就回忆起来了。第三,运用情景联想法。试着从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回忆,从笔记中回忆,从与同学的讨论中回忆,从试卷中寻找线索。如果这些方法都不凑效,就先行放弃,将重心放在基础题上。
切记,不要因一步受挫影响全题,不要因一题不会影响全科,不要因一科受阻影响全局。不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全局意识,不要因小失大。
总而言之,一模不是正式高考,说到底是一次练兵,一模的实质意义是“查缺补漏”,为后两个月的复习确定重点、制订策略。这两个多月的时间是考生高考复习的黄金时段,在这个时段里,只要考生心态平稳、方法得当,认真总结一模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高高考成绩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