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娃娃亲
(2022-09-14 16:04:29)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过的物事,在许多人头脑中已经产生了很深的印记,就要把它说出来,记下来,毕竟这是一段人类经历过的事实。否则,多少年过去,知晓的人会越来越少,甚而销声匿迹。譬如,今天我在不经意间想起了娃娃亲。想起来,就不能让它在指缝间错过,就来写它。
娃娃亲,顾名思义,就是在孩提年龄就由父母之命或媒妁之言而定下婚事,是过去那些个年代里父母包办婚姻形式的一种。这种婚约方式,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时代的演变,自然而然地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和离奇故事,大约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绝迹。
提起娃娃亲,现如今的年轻人大都不知是怎么回事,仅凭字面上的意思来说事,就连上了些岁数的人,也仅凭道听途说街谈巷议口耳相传才知道些皮毛的事儿,也就在脑海里装下了些相关娃娃亲的蛛丝马迹的事儿。每每有人提起这件事来,兴许也能说上个三言两语,或借着村上的经历,举上一两个娃娃亲的例子,也算是明白点的人了。
推及人类远古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在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或许就会出现不同的婚姻方式,这是人类生存和历史的必然,也是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们对婚姻方式的自由选择。而娃娃亲就是这些婚姻方式的一种,是在某个时代、某个特定情况下衍生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婚姻方式,因其存在某段历史的必然性和人们对这种形态的意识、看法的合理性,还有社会的接纳度、众人的容忍性,即使到了我国解放前后都很盛行。盛行之下,必有一个个乃至一代代人来尝试或经受。
娃娃亲的婚姻形式,一如赌注,就像做生意的“一锤子买卖”,在这里套用一首歌词:“我把子女赌明天”。赌定的婚姻对象就是他(她)了,以后是好是坏,是命运注定的,全凭命运来安排。为此,也就制约着许多人,影响着许多人,甚至一个家庭、宗亲。往往凭父母的一句不怎么认真的话,就决定了许多当事男女的婚姻和一生的命运,使他(她)们度过了不同的人生,也就决定了有人哭来有人笑。
娃娃亲,是在子女还是孩提年龄,在他(她)们尚处于蒙昧状态下,就由父母为他(她)们定下婚事,并信誓旦旦,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看起来重情重义,实则十分荒谬。可更为离奇的是,有的人还子女指腹为婚,即交情笃深的两个人,彼此定然了解很深,在双方妻子怀孕后,就定了君子协定:若生一男一女,即结为儿女亲家,若生同性,就结掰干亲。若是生如所愿,就认为是天作之合,天生一对,正是双方心想之意,皆大欢喜,这就是过去年代的指腹为婚。这种方式,据说在现代个别落后的地方还效仿。
可以想象,在娃娃亲盛行的时代,若是定娃娃亲的多了,就自然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的局面。有的父母怕自己的娃长大了娶不上媳妇,就先提前定下,有个媳妇再说,认为以后怎样那是命里和他俩的事儿(上升为天命说)。娃娃亲的年代,也煞费了父母的一片苦心。
我的一位老文友,当地已故文化知名人士孙鹏航先生,他对所见所闻的娃娃亲颇有研究,曾撰文写道:“荒谬绝伦娃娃亲,甚而指腹即为婚,一句戏言随口出,造成多少恶婚姻。”对过去年代的娃娃亲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还有一种娃娃亲,就如同台湾电视连续剧《小丈夫》一样,一个比较盈余的家庭,到贫穷的人家收养个大女孩做“童养媳”, 也定了娃娃亲,让这个“大媳妇”伺候着“小丈夫”,等到了双方认为合适的年龄就结婚。
大凡上了些年岁的人,大都会听到许多村子里有娃娃亲的传闻。而这些娃娃亲都可称为“末代娃娃亲”了,也可称为新旧时代转换中的一段传奇婚姻,这是旧时代的一对对“娃娃亲”男女在新时代生活的一个缩影,成了乡民们茶余饭后的笑谈。这些“娃娃亲”,大都造成了婚姻家庭的不和美,当事人遗憾终生;当然也有合得来的,过得好的。
娃娃亲,在现如今看来,都是十分荒唐、离奇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不断进步,已跑得远远的了。但我们还是要尊重历史,这是一段史实,应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大胆地回顾这段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让人们记住。
乔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