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议磁州窑龙纹梅瓶

(2018-07-24 09:19:45)
标签:

杂谈




再议磁州窑龙纹梅瓶

高: 25.6 厘米      口径:6 厘米      底足:9 厘米




http://s3/mw690/0062N9pZzy7m8oP5oOua2&690
图1      坚齿利爪、威猛无敌的摩羯纹宋代磁州窑梅瓶
           古老而传统的样式
           胎体厚重敦实,叩击发出钢脆声
           唇口,细颈、宽肩、圆腹收窄至底足
           象牙白的釉色,细碎的开片纹
           肩部腿部剔刻黑白相间的菊瓣装饰纹
           梅瓶腹主体空白部分剔刻着我们今天习惯称之的龙纹
           大藏经《一切经音义》载“摩羯者  梵语也  海中大鱼  吞噬一切”
           其实,原本的名称叫摩羯,源自古老的印度佛教,公元四世纪末东汉期间摩羯纹随佛教传入中国,其后,在各个朝代的古陶瓷上都有出现,有意思的是,它还被赋予具有新的象征着皇权与力量的含义
           摩羯纹具有浓厚的印度佛教色彩,当传到了中国却在发生变化
           据从东晋到唐有大量的文献考证,早期摩羯纹与后来的摩羯纹有着明显差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中载有摩羯的形象,隋代李和墓石椁盖上,就有刻绘的摩羯纹,还是个长鼻子上卷的模样,
           唐以后,摩羯纹有了新变化,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壁画还有展示
           摩羯纹,这一外来的神物以其辟邪趋善的寓意而深得古代国人的青睐,佛教经典将摩羯比喻为菩萨以爱傅住众生,终不放弃,有“摩羯以肉济人”之说
           摩羯纹,传到了中国又被称作“鱼化龙"“鱼龙变",上至皇室下到民间,在广为流传的过程中,名字改了,鼻子短了,入乡随俗,实现着本土化
           当我们今天面对着摩羯纹和摩羯纹的演变过程,又得到哪些感悟和启迪
         
          
http://s13/bmiddle/0062N9pZzy7m8oUTVAo7c&690
图2         刻工随意、挥笔自如,黑白鲜明的摩羯纹显示出充满动感的背鳍和力量的腰部
              当宋代摩羯纹出现在盛酒的梅瓶时
              我们可以想象的到
              民窑器物若敢于着彩画龙
              与宋皇室和官府举办的豪门盛宴该有何等联系?
          

http://s12/mw690/0062N9pZzy7m8oPBcO75b&690
图4       摩羯纹展示华彩的尾部
            磁州窑,虽然在宋代那个历史时期,没有列入五大名窑,然而,它却长驱直入大江南北,广为传播技术并落地生根,惠及了大半个中国的平民百姓,从河南的鹤壁到山东淄博,从江西的吉安到福建的泉州,从山西的介休到四川广元,直至,在那被成吉思汗毁灭的西夏,到处都能发现磁州窑的身影


http://s16/mw690/0062N9pZzy7m8oo00dVdf&690
图4       梅瓶口部

图8      梅瓶肩部凹凸较明显的修胎跳刀旋削痕,多发的棕眼,细碎的开片纹
           我们知道,瓷器的胎和釉两者不同的工艺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宋代磁州窑的工匠明白,采用当地的大青土为主的胎料,由于研磨、筛选不细、沉腐、过滤不精,再加上手工拉坯留下的旋痕,不平滑、不美观,唯有在素胎上再施一层化妆土以解决釉面的色泽和缺陷
           应该说宋代磁州窑的制坯、施釉和烧结工艺已经取得了进步
           可是,釉面不平的问题究竟解决了多少呢?
           我们不是刻意寻找当年工匠的毛病
           而是要印证那个时期磁州窑制陶工艺的典型特征


http://s15/mw690/0062N9pZzy7m8ooktK67e&690
图6       梅瓶肩部刻绘着黑白相间的菊瓣纹



http://s16/mw690/0062N9pZzy7m8ooqSjd2f&690
图7       口沿内仅有拇指粗细的孔径



http://s5/mw690/0062N9pZzy7m8peNtB2a4&690
图9     当你顺着仅有拇指粗细的瓶孔望去
          这是一张近日拍到的、以往从未看到的彩色图片,清晰的图像显示:一道道犹如环形阶梯的内壁
          猜想,这是破解磁州窑胎骨秘密的照片
          没错,那是条弯曲的、灰褐色、淌着釉的流痕
          流痕的边缘附着铁元素的红色氧化层
          再仔细点
          没有化妆土的底色,没有釉水的覆盖
          诸多白色、灰色大小不等的颗粒状物遍及粗糙的胎骨
          
          那么
          我们用文字这样来解图
          a.  胎料研磨不细,沉淀过滤粗率,该是当时磁州窑选料工艺的时代特征
          b.  辘轳手工拉坯留下工匠的印迹,验证着此龙纹梅瓶虽然处在大规模生产的环境,但古老的纯手工工艺制造确为典型的时代特征
          c.  淌釉痕迹边沿的红色斑痕,是胎骨内铁元素在缓慢的、无重大污染的环境下氧化而成,但要有相当长的时间为条件,这只是部分的自然老化特征


http://s2/mw690/0062N9pZzy7m8op5SCJa1&690
图10       摩擦已久胎足闪微光



http://s14/mw690/0062N9pZzy7m8opaJNred&690
图11       放大后的足端,或由于陈年使用发生的磕碰,致剥釉和脱落,老磕、老伤、老痕迹,显风残衰败的特征




http://s14/mw690/0062N9pZzy7m8opBkYd4d&690
图12       足内墙与足心见旋削遗迹



附图         日本白鹤美术馆藏宋代磁州窑龙纹梅瓶
                釉色呈不均的象牙白,绘有威猛的摩羯纹
                瓶体独具粗犷、壮美、古拙、质朴的特色

                当宋以后的先民和近代人还有我们这些后来人,齐赞五大名窑的潮起潮落中,西方的博物馆却把那曾被不屑一顾的磁州窑器陈列在显赫的展台
                岁月辗转,日月轮回,失去的东西想起来却再也找不回来
                风云又起,烟雨重现,倒让人们眼睛大大的睁开
                曾经还数着那过时的数字谈瓷论陶
                今天只知白鹤有宝看不到民窑民藏的客观存在
                不必再惊叹,莫要再感慨, 古老窑器流散于天下寒士贫宅见怪也不怪  
                还是让人们自娱自乐罢
                都是一段历史, 也拥有着未来
                           
                2014年至今,在中藏网、在新浪博客有朋友针对磁州窑龙纹梅瓶先后发文论证,让我眼界大开,获益匪浅。在此,向若愚谋   爱戴博爱   坐忘红尘   兰山居士   天野蓝蒺藜    仕玉收藏   张安正   蔡宏斌   周庆增   刘建国   赵云   李兴正   马晓勇   华建平   杨德斌   徐清   姚灶友等朋友致谢!

            

            白发老玩童孟凡和
       2018年   7月   24日   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