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
今年8月21日,五十多年前的白荇基地战友、前华中师范大学学子、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周修高老师从千里之遥的鄂西给我寄了一本他的中、短篇小说集《乡村画者》(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大作沉甸甸,我换了好几口气,才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读完。在欣赏过程中,受益匪浅,感慨颇多,故随笔写下以下的一些文字。
我自己曾想,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功底的莽夫,能敢对有三十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周老师的文章和作品说些什么呢?真不愧是不自量力,或是要做落下多多笑柄的天方夜谭?然而,我们曾经战友一场,也多少有一些共同的爱好,所以也应该有一些语言可以沟通吧!
拜读了他的作品,一开始,不单只是被他的文思、才情所折服,更是在他的文章中找到了许多能引起我们的共同回忆和共同感兴趣的地方。因此,话还是有得说的。
翻开扉页,一位古朴秀异、气宇轩昂的读书人,立刻出现在我的眼前。也许因为我们过去不同在一个具体单位,也许我们从未直接打过照面。然而,从他的体态和眉宇之间,我还是隐隐的悟到了一个兵胚子的模样。我不太清楚周老师这几十年来的人生轨迹,但从一个普通士兵到一个华师学子,再到中学的高级教师,并在书法、绘画和文学作品等方面上都有许多建树的人,这其中有多少的路要走,有多少的困难要克服,这是任何一个外人都是无法知道的。从他的作品中,我也看到了周老师这几十年来所走过的路也不是那么的顺风顺水。然而,笃志、勤奋、好学应该是他面对人生的基本准则。他现在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气度翩翩,桃李满天下。令人看完之后,既觉得高兴,又感到惭愧。在南海之滨那个白浪滔天的白荇岛上,他当时只是师部野战医院里的一名医务工作人员、普通士兵,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斗转星移,现在我倒觉得他更好像是从古都长安走过来的儒生或学者,只是匆忙间,他头顶上还没有来得及系上一仑方巾。了解了周老师的一些概况后,再来看看他现在的文章和作品,才真正知道周老师确实是有好些地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反思的。
他文化功底深厚,文字流水行云。文章立论正确,针砭时弊,爱憎分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情景交融,令人看完之后爱不释手。他是早春的布谷鸟,翠柳枝头的黄鹂。他笔耕几十年,目前虽是一名已经退了休的老教师,但他却是五峰山上飞出来的金凤凰。他的品德值得学习,他的书值得品读,值得推介。
我看周老师的书还算比较认真,但方法也比较笨。凡是有不懂的地方或不认得的字,都需要借助电脑。比方那篇《走火》中的那个叫皇甫殳的殳字,我是用了几种查找汉字的方法才知道了它的读音叫“shu”。潮汕平原虽然素有“海滨绉鲁”之美誉,但实际上这里是省尾国角,不流行京剧和昆曲。通过百度查看词典,才知道昆曲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源远流长,雅俗共赏。但作者却在《丑旦》中通过两个传奇式人物的跌宕人生,将这一民族艺术瑰宝奇迹般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也让我这个孤陋寡闻的村夫野老见了世面。人说攀山千条路,同览一月高,只是先生的破题方式和切入点不同于寻常。这,就更加深了读者对昆曲这一艺术瑰宝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认识。
《东坡引》中,苏德义在课堂上给常丽娟递纸条的方法踏雪无痕,天知地知,绝了;对常丽娟的分析、定位准确,其对同学关系的处理也恰到好处。人情世故在周老师的笔下,就这么的润物细无声。
《东风沉醉》中,吴一铭老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应该就是作者数十年教学经历点点滴滴的缩影。三尺讲台,也是风起云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被平均”的滋味不好受,更别说怀里还要揣上那“一砣狗屎”。好在《如梦令》中的
陆云山老师豁达,送走毕业生后,还诚心诚意的请了校长和同事吃了一桌酒席,分享他的稿费、中考奖和堆积了三年的废旧印刷品的成果。
作者是个当过兵的人,在他的小说集中,多次写到了复退、转业军人离开部队后所遇到的困难和种种问题。故事情节和过程都非常接地气,真实、可信,有亮点。应该说,复退、转业军人到地方后,绝大部分的人都需要重新拼搏,那怕你是曾经脱了几层皮或掉过一条胳膊也不能例外。好在这些从军营中走出来的汉子,大部分还是经得起折腾和摔打的。
作者洞悉人间百态,笔触犀利,笔法圆润,即便是人间最龌龊的事,也能谱出一曲渗入肺腑的酒歌,只是有些地方看了之后,鼻子总觉得酸酸的,这也许就是文章的效应吧!
在《帽儿为什么这样禄》中,施庚生着意在黄部长的坟头插了几朵尚未枯萎的野菊,真可谓是别出心裁和恰到好处的讽刺。
作者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几个为非作歹和心术不正者,还没有等到法律的制裁,就已经倒在了先生的笔下,痛快!
《乡村画者》道出了作者对艺术的追求和勾画出了历代文人淳朴的傲气。许多情节和词句都是发自肺腑之言,令人钦佩,可歌可泣。
周老师在其所有作品中,无论是对天气或场景的描绘,都是结合主题,恰到好处。语言是那么的流畅和精炼,语气是那么的灿烂和秀美。虽不敢说字字珠玑,但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令人看了之后,总觉得身临其境,或余音绕梁,迟迟不肯离去。
我以为,写小说并不难,尤其是写类似于自传体小说更是手到擒来。只要你认得三、五千个汉字,在这个世上走过三、五十年,并且懂得能用标点符号断句,谁都可以写出一本豆腐帐来。问题是你写出来的东西要能像周老师那样有血有肉,有时代气息,有灵魂有亮点、有看头,能给人以教育和启示,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喜爱。除此,谁来买你的豆腐?
周老师来自普通一兵,说兵、写兵、爱兵,这是他《乡村画者》中的重要内容。在《白荇岛往事》和《伫望鸡啼岗》中,主人公对营房周围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富含深情,训练场上不怕苦、不怕累,对站岗放哨和业务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离开部队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一次又一次的打动了我的心和引起了我的共鸣。几十年过去了,作者对投弹和操枪动作的描述,还是那么的老道和经典,完全符合条令和教材的要求,真是难得。我以为,凭着他的赤诚和满腔热血,虽然目前周老师已属于70后,但仍然可以入编预备役。
读了周修高老师的中、短篇小说集《乡村画者》后,使我更加督信知识无价,勤奋是福的人生哲学和做人的道理。心中也倏然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假如有来世的话,我也将努力奋斗,走同周老师一样读书、育人的道路。
我读过《共产党宣言》,也看过《四大名著》,醉了,也有点累了。而且此刻还沉浸在对《乡村画者》某些情节的回味之中,故短期之内还没有计划再拜读和欣赏哪位作家的名著了。
谢谢周老师给我寄了一本好书,我会很好的把它收藏并珍惜这份情谊。当想念他的时候,我会再把它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读一读。并拟以用口语化的形式,将《乡村画者》中的某些故事讲给老婆和孩子们听,因为他们现在很没有耐心看“小说”,呜呼!
2018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