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2018-12-12 09:19:29)分类: 优秀案例 |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二、教学流程设计
导入:有人说“中国学生成绩很好,但是缺少创新能力缺少动手操作能力”问题出在哪里了呢?我们看看丁肇中教授有什么样的见解。
(一)了解作者
出示丁肇中教授照片5张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二)整体感知
1、什么叫格物致知”?课文中怎样解释?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三)课文研读
阅读2-5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对《大学》“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
2、传统的中国教育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吗?为什么?
3、作者用什么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
王阳明“格竹子”是怎么回事?课文是怎样介绍的?
出示王阳明《传习录》原文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著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
某因自去
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1)二人“格竹”的结果如何?他们得出什么结论?
(2)这样“格”竹子的方法对吗?为什么?
(3)
参读胡适《格致与科学》(节选),回答下列问题:(1)“格致”有哪两种意思?(2)胡适写此文想说明什么?(3)胡适与丁肇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观点相同吗?
作者认为王阳明“格”竹子为什么失败?然后提供佐证材料: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讨论:
4.阅读6-12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
提示这一段大意的语句哪一句?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哪一句?“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
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作者用什么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这个例子典型吗?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有哪两个方面?
5.归纳练习
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6.学生论坛
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此题系发散性的讨论题,不必得出一致的标准的答案;如果你对这一课还有什么见解,也请你在讨论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识和文采。)。
7.扩展迁移
1.丁肇中教授负责实施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大的研究项目——L3实验室。
2.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加速器使用的环状隧道,位于地下50至170米之间,周长27公里,规模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3.由中美等国家共同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这是为了在外层空间寻找反物质、暗物质以及研究宇宙射线实验研制的首台太空磁谱仪。该实验由丁肇中教授主持,中国承担关键部件——永磁体系统的研制。
二是“网上阅读”:你想更多地了解丁肇中博士吗?点击进入下列网页:“丁肇中网页”“丁肇中自传《在探索中》”“丁肇中谈实验物理”“丁肇中谈反物质”“丁肇中谈宇宙大爆炸”“丁肇中与阿尔法磁谱仪”“寻找宇宙中的基本粒子”“粒子史话”……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搜索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