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017-02-17 10:14:3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心得 |
一、关键语句主要包括
在现代文阅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体味和推敲句子在文中作用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在考查我们对文中关键性句子的理解,它通常包括以下几种语句:
1、提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在文首总领全文、在文中转承过渡、在文末总结全文的句子。
2、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情感的文眼句。
3、运用了某种特殊修辞、起到某种表达效果的句子。
4、内涵较为丰富,难于理解的句子。
二、常见题型
1、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内容、修辞、作者情感,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文中画线句子起什么作用?
4、请说出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6、从文中摘取一个你认为有格言警句作用的精美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以上六种问法,都可以归到“赏析句子”的问题类,都可以运用“赏析句子”的答题格式进行回答。
答题格式:(大部分从修辞、内容、作者情感三个方面回答。即,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侧重于围绕中心进行回答的。)
三、赏析角度
赏析文中重要语句(段),一般从三方面入手:一看位置结构,二看思想内容,三看表现手法,四看描写方法。
一、“位置结构”角度
1、开头
结构上:①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②渲染气氛,定下基调;③提纲挈领,领起下文;④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或为下文作铺垫。
内容上:①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②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础;③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2、中间
承上启下,由前面的……过渡到对……的描写或论述。
3、结尾
结构上:照应开头或题目。
内容上:①点明中心,突出文章主旨;②点明中心、总结全文、深化主题;③ 意蕴深长,引起读者的深思
二、 “思想内容”角度
一是写出这句话写了什么内容(主旨),二是点明这句话表达(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
⑴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副词、动词、形容词)
⑵写出了……(内容)
⑶表现了/突出了……(精神品质)
例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
赏析:“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表现了作者的惊喜之情。
例2: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赏析:“遮住了粗壮的”写出了紫藤萝树的繁荣与壮丽,表现了作者愉悦欢畅的心情。
例3: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赏析:“盘得平”,“油光可鉴”,写出了他们对辫子的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明了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三、 “表现手法”角度
先点明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语句说明这些手法运用的好处。
“表现手法”很多,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悬念、铺垫、烘托、照应,先抑后扬、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咏物抒情、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等写作手法,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表达方式,以及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最常考的是修辞手法。所以,我就只谈谈修辞手法的好处(作用)。
几种见修辞的好处如下:
1、比喻
2、拟人
3、排比
4、对偶
答题格式如下:
⑴找表现手法(修辞)(注意找全,大多运用比喻和拟人)
⑵找出表达效果:……写出了……(内容)
⑶表现了/赞美了……
例1: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紫藤萝瀑布》)
赏析:“挑逗”一词指招惹,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开的茂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
例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油蛉和蟋蟀们人格化,“低唱”、“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乐趣。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例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此句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工整、韵律感很强,读来朗朗上口。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幽雅致,表现了诗人对居所的喜爱之情。
例4: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睡着”“唤醒”都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例5: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了拟人的修方法,写出了村庄、雪的样子与情态,表现了它们的安祥与宁静。
四、“描写”的角度
1、人物描写——赏析指导:
①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分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表现了……(情感)。
例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故乡》)
赏析: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的贪婪的性格特征,表现了作者对她的厌恶之情。
2、环境描写——赏析指导:
①这是关于……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景(地点或背景)
②写出了(交代了)……(内容)
③渲染了……气氛。(景物的特点)
④烘托了人物……心情。
例2:《变色龙》中开头的环境描写句子
“警官奥楚美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拿着个小包,穿过市集的广场。四下里一片寂静。……广场上连人影也没有。小铺和酒店敞开大门,无精打采地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像是一张张饥饿的嘴巴。店门附近连一个乞丐都没有。”
分析:这是关于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了狗咬人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渲染了凄凉、恐怖、死寂的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悲凉心情。
例3:《故乡》第二小节:
“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段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故乡深冬萧瑟的景象,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烘托出“我”悲凉的心境。
例4:《我的叔叔于勒》中“轮船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是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赛岛旅行时的自然环境描写。
见到落魄的于勒后,返回途中,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两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以上两处都理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出发前自然环境的亮丽,返程时自然环境的阴郁,渲染了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在见到于勒之前轻松、欢快的心情,见到落魄的于勒后沮丧、沉重的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而突出了他们虚伪、冷酷、自私的性格特点。
五、小技巧:
对于重要语句(段)或反复出现的语句,拿不准它究竟有什么好处或作用时,可以用我总结的一套模式来作答:
该句(段)运用了……手法,讲了……(内容),在内容上有……作用,在结构上起到……作用,在情感上起到……作用,在主题上起到……作用。
这就如同张开了一张巨网,面面俱到,密而不漏,不怕你网不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