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巧挪文句学段落结构
(2017-02-16 15:36:0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文本分析 |
课文之中,常有句子摆放的地方不当,或者说这样的句子到底应该放在文章或者文段的什么地方,是值得斟酌的。但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恰巧能引发学生思维的深度训练,从而深刻掌握段落结构的布局及写法。
如2016版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牛郎织女》,它的第一段是这样的:
①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死了,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② 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③ 牛棚里没床铺,他就睡在干草上。④ 他每天放牛,那头牛跟他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怪有意思的。⑤ 哥哥嫂子见着他总是待理不理的,仿佛他一在眼前,就浑身不舒服。⑥ 两下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
这一段总体是写“哥哥嫂子待牛郎很不好,牛郎喜欢跟牛在一起。”第1句写“牛郎跟哥嫂一起过日子”;第2、3句写“哥嫂待牛郎很不好”;第4句写“牛跟牛郎很亲密”;第5句写“哥嫂对牛郎待理不理的”,又是写“哥嫂待牛郎很不好”;第6句是总写——牛郎喜欢跟牛在一块儿。
通过分析层次与层次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第二、三、五句都是写“哥嫂待牛郎很不好”的,显然它们应该放在一起,将第四句与第五句调换位置。原文将变成: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死了,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牛棚里没床铺,他就睡在干草上。哥哥嫂子见着他总是待理不理的,仿佛他一在眼前,就浑身不舒服。他每天放牛,那头牛跟他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怪有意思的。两下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
本段就成成了分总结构,分写哥嫂待牛郎不好、牛跟牛郎很亲密,然后是总写:牛郎喜欢跟牛在一块儿。这样的训练,既是阅读分析训练,也是思维训练,深入地学习了段落结构的布局。
再如第3段:
①牛郎照看那头牛很周到。②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儿,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③他老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④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⑤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⑥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让有一点儿草叶、土粒。⑦到夏天,一把蒲扇不离手,把成群乱转的牛虻都赶跑了。⑨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干干净净的地方住,牛也舒服,自己也舒服。
本段第1句总写牛郎照看牛很周到;第2句写“照看牛周到”的原因;第3——9句是分写“牛郎照看牛怎样周到的”。这样本段就分为了三层:第1句是第一层总写“周到”;第2句是第二层“周到”的原因;第3——9句是第三层分写“周到”。在结构上分析,第1句与第2句构成果因关系,第1句与第3——9句又构成总分关系。但在正常的逻辑思维下,分总关系的句子应该紧挨在一起的,不应该有写其它内容的句子将其隔开。那么怎样安排才好呢?将第2句前移,原文变成这样:
① 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儿,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②所以牛郎照看那头牛很周到。③他老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④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⑤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⑥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让有一点儿草叶、土粒。⑦到夏天,一把蒲扇不离手,把成群乱转的牛虻都赶跑了。⑨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干干净净的地方住,牛也舒服,自己也舒服。
第1句与第2句构成因果关系,第2句与第3——9句构成总分关系。这样,是不是文字更加流畅,更有层次感,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段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