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姿卓越桃花仙唐寅《醒困图》赏析吴秀之

标签:
《醒困图》是唐寅早年 |
风姿卓越桃花仙
唐寅《醒困图》赏析
吴秀之
《醒困图》是唐寅早年根据宋代诗人牟巘五所作诗词之《倦书图》绘制的一幅仕女图。该图纸本设色,描绘一位红衣主人和一男一女醒困的情景。图中主人困意绵绵,男侍端来清水给主人洒喷醒困,女童端来香薰和羹汤。此图虽为唐寅人物画工笔重彩早期风格作品,但在造型、用笔、设色等方面的技艺相当成熟,仕女体态匀称优美,削肩狭背,柳眉樱唇,丽装圆髻,既吸收了张萱、周昉创造的“唐妆”仕女造型特色,又体现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审美风尚。衣纹以琴弦描,细劲流畅,富有弹性和质感,发丝、冠服、纹饰等描画尤见精工,细致入微。设色鲜明,既有浓淡、冷暖色彩的强烈对比,又有相近色泽的巧妙过渡和搭配,使整体色调丰富而又和谐,浓艳中兼具清雅。透着一种潇洒俊丽,丰润优雅的气息。
唐寅作品题款署时间较少,给创作年代鉴定带来一定难度。《醒困图》落款:吴门唐寅,钤印:唐寅私印,吴趋。但从唐寅存世作品中考证,“吴趋”为唐寅32岁前常用印,以后很少用此印。题款是宋代诗人牟巘五所作诗词《倦书图》之一、二中句子:“日长偏困校雠人,袖手旁观亦欠伸。一觉黑甜酣午枕,绝怜识字苦劳神。谁道春酣雨不禁,蒙笼眼色透云屏”。题款书法让我们看到唐寅书法早期所习颜体的影子,其三十二岁前,书法师法的范围较杂,楷书学颜真卿、欧阳询,然得其结构之紧聚而不够规整,有稚拙之气;行书兼取欧阳询和王羲之,笔法劲峭和柔婉相杂,然不免有强合之态,说明他的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唐寅在书法史上,明代著名书评家王世贞有“天下法书归吾吴”之豪语,认为祝允明为最,文徵明、王宠次之,其余吴中诸君子亦各有特色,而唐寅名不在其列,正是这个原因。

唐寅三十岁赴京会试失利,科举仕途破灭,此后,为了谋生,专志于诗文书画的创作。他在绘画上撷取各家,陶铸个性风格,书法上也确立主学方向,得其赵孟頫精髓,风格比较稳定,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面貌。字体在稳健中富有抑扬奇宕的变化,用笔轻重、粗细、刚柔参差揉合,显得潇洒俊逸,呈现出赵孟頫之雅正温润、李邕之奇崛纵逸、米芾之跌宕劲疾为一体的俊逸妍美的独特书法风格。

唐寅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其人物画大致未逾南宋人物画的格局,多在刻意塑造一种端庄秀丽的美女形象。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笔简意赅,饶有意趣。《醒困图》人物面容娟秀,体态端庄,衣纹劲力流畅,顿挫宛转。唐寅的仕女画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线条细劲,设色妍丽。一种笔墨流动,挥洒自如。唐寅较为人所理解的,是拜画家周臣为师。研究认为他也许是在泄题案之后,才开始向周臣请益。由于周臣的画风远摹南宋画家李唐、刘松年,所以唐寅的作品也多被人认为有李刘风格。

唐寅是一个饱尝了世态炎凉滋味的画家,同时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江南才子,但仕途落魄。科场舞弊案被无辜牵连入狱,遭此打击再也无心为吏。加之生活挫折,第一任妻子情投意合,却可惜难产而亡,第二任妻子虽是大家闺秀,却只顾眼前利益,本指望唐伯虎能给她带来荣华富贵,却因“考场风波”永不得翻身,看到富贵无望,最终选择抛弃了唐寅。心灰意冷的唐寅最终离家到郊外建了一座桃花坞,自号“桃花庵主”。过起了:
《醒困图》中有“景定斋过眼”、“王氏宗鳞珍藏“、“蓉峰刘恕之章”、“高氏清吟堂鉴藏书画 ”等收藏印。“蓉峰刘恕之章”,刘恕,清著名书画家、藏书家。一名惺常,一作惺棠,字行之,号蓉峰,又号寒碧主人、花步散人。吴县(今江苏苏州)洞庭东山人。“高氏清吟堂鉴藏书画 ”,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号江村。 清代著名学者,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高士奇康熙十五年(1676年)升为内阁中书至翰林院侍读学士,每日为康熙帝讲书释疑,评析书画,极得信任。死后,被追谥文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