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始于造化归于心源康涛《献寿图》鉴赏吴秀之

(2020-04-14 21:00:52)
标签:

国画的献寿图多种多样

始于造化 归于心源 

康涛《献寿图》鉴赏

吴秀之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画的献寿图多种多样,借具有特定寓意的图纹与符号来表现健康长寿的意思,至今仍盛行不衰。寿图题材上讲,常以蔬果花草之谐音或历史文学典故的意涵,来象征美满、吉祥的意义。清代画家康涛的《献寿图》就别具一格。

《献寿图》纸本设色,款识:摹枝隐庵主粉本,戊寅三月中瀚康涛。枝隐庵主,吴彬1550—1643),字文中,又字文仲,别字质先,别称文中父、文中子。自号壶谷山樵、遵道生、织履生、一枝栖、枝隐生、枝隐居士、朱湖太生洞天居士、枝隐庵主、枝庵发僧、枝隐头陀、枝隐庵头陀和“金粟如来”等。兴化府莆田县(今福建莆田)黄石人。流寓金陵(今江苏南京)。万历年间,明神宗朱召见吴彬,试殿中第一,授中书舍,历工部主事,供职于宫廷画院。

《献寿图》画中三名仙女分别手托寿山石、灵芝、推着大寿桃,从祥云中翩翩而来。画面构图巧妙,线条运用纯熟,人物形象端庄,面容清秀,姿态优美,设色淡雅,不落俗套,画风严谨,用笔精致,整个物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品大从整体布局经营,形象位置和谐得体,小到衣纹的疏密,褶皱的聚散严谨精致,古雅飘逸,让人观后浮想联翩,如临其境。

始于造化归于心源康涛《献寿图》鉴赏吴秀之

 画中人物分别以灵芝、寿山石、仙桃作为献礼。灵芝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它作为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祥瑞物,影响极为深远和广泛,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甚至超越了其在医药上的地位,影响了宗教、医药学、文学、建筑学、戏曲艺术等诸多学科。儒家更是把灵芝菌盖上的一轮轮云状环形纹认为是祥瑞的代表,被称为“瑞征”或“庆云”,被古人看做是吉祥的阁案。在我国许多古刹寺庙、古建筑、亭台楼阁、古典服饰、传统生活用具, 以及出土的大量文物上都能看到绘有这种庆云图,都能发现有关灵芝“如意” 的形象。天安门前华表上的图案也刻有庆云图,祥云就是由灵芝演化而来的。

始于造化归于心源康涛《献寿图》鉴赏吴秀之

寿山石之天然本质,还被古人赋予象征意味并加以人格化,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予以比照。比如寿山石之悠悠历史,使它成为一种长寿的象征,过去许多寓意长寿的图案中都有奇石的身影。石头的坚硬质地,又使它成为坚贞不变品德的象征,人们比德于石,便是取其坚贞不移的品性。如明代书画家米万钟好石成癖,取号友石,时人陈继儒题其画石卷遣“非独友石,友其德也。”现代爱国民主人土沈钧儒爱石有道,曾赋诗言志:“吾生犹好石,谓是取其坚。竹石头这种不易被毁坏、改变的天然本质,还常常被比喻为亲密朋友之间的牢固友谊,称作“石友什或。石交”,这从西汉司马迁《史记》就开始沿用下来了。

始于造化归于心源康涛《献寿图》鉴赏吴秀之

《献寿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只硕大的寿桃,画家以夸张手法,一个车中载着一个大大的寿桃,极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联想出“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的无限思绪

画是心灵的反映,世间万物万事无不于心灵息息相通。《献寿图》整幅作品中,笔与墨,墨与色,笔与心境的交融,以及用笔的节奏,用笔的神情,用笔表现物象的那种特有的感觉,跟仙家禅境一样,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从画家的笔墨形象,笔墨气象,笔墨境界中,看到了灵魂追求,智慧表达,生命升华,天人合一的境界,让观者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中。

始于造化归于心源康涛《献寿图》鉴赏吴秀之

康涛,清乾隆年间人。后更名焘,字逸斋,一字康山,号石舟,又号既济生,晚号天笃山人、莲蕊峰头不朽人、茅心老人、荆心老人,钱塘(今杭州)布衣。是一位清代画家。 以孝闻 。 工画,精仕女,姿态静逸,在能妙之间 。雍正五年(1727)尝写三娘子像 。 乾隆二十年(1755)作仕女打鹂图。 兼善山水、花鸟 。 工书,年七十能作蝇头小楷 。 《清画家诗史、扬州画舫录、读画随笔》 。 其它传世作品有 《孟母断机教子图》、《大富贵图》等。

《献寿图》中收藏印“宫氏珍藏”:宫本昂,(1821--1874)江苏泰州人,字子行、紫珩、千里,室名延蝶仙馆,曾任山东知县。其弟宫昱,字玉甫。二人为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收藏家。精于鉴赏,收藏历代名家书画极富,其中扇面就有一千余叶,编为《书画扇存》六集。上自明唐寅、文征明、沈周、仇英、董其昌、王建章,下迄清高士奇、查继佐、毛奇龄、龚鼎孳、刘墉等干嘉诸老,得名人八百余家的书画真迹,几乎囊括了明清两朝所有的书画名家,蔚为大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