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舟达受《罗汉图》鉴赏吴秀之

标签:
罗汉造像艺术的成就犹 |
九能儒僧 情天得度
六舟达受《罗汉图》鉴赏
吴秀之
罗汉题材绘画是中国人物绘画体系之一大宗,有其绵长悠久的历史。作为曾被广大中国民众信仰之对象,罗汉造像与佛和菩萨一样,在佛教艺术中有着大量表现,而将罗汉摹写入图,则始于六朝,自唐宋至明清,相继涌现出诸多绘制罗汉画之名手大家,诸如卢稜伽、贯休、张玄、王齐翰、李公麟、周季常、林庭珪、丁云鹏、吴彬等人,蔚为一时大观,僧六舟达受,便是其中一位。

达受(1791一1858),字六舟,又字秋楫,自号万峰退叟,南屏退朽、西子湖头摆渡僧、寒泉、同寿、小绿天庵僧等,室名有二十八宿井砖之室、如磨砖作镜轩、宝素室、玉佛庵、万峰山房等。俗姓姚氏,浙江海宁人。祝(削)发于海昌白马庙。工书画篆刻,兼精刻竹。尤精于鉴别金石碑版,阮元以“金石僧”呼之。摩拓彝器精绝,能具各器全形。曾任湖州演教寺、苏州沧浪亭、杭州净慈寺方丈。著述有《小绿天庵吟草》、《两浙金石志补遗》、《白马庙志》、《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等。 该《罗汉图》纸本设色,钤印:南屏达受,二十八宿井砖之室,题款:六舟达受写。图中罗汉赤脚光膊,满头短发,胡须浓密,目光炯炯,唇红齿白,佩戴耳环,手捧佛镜,单腿微翘,坐与石上,佛袖飘飘,神态自然,身旁红叶葱郁,苍松挺拔,枝叶茂盛,顶天立地,复杂交错、繁而不乱,怪石嶙峋,苔露点点,杂草茵茵,生机无限。该作在用笔和技法上,风格属于刘松年工整而细润一类。人物的勾线精劲细密,均用铁线描,用笔顿挫刚劲。罗汉胡须细密丝丝可见,手、指甲、牙齿表现逼真,僧袍纹路质感自然流畅,衣纹、树石等多用中锋之笔勾画轮廓,再皴擦点染,爽朗劲健,层次分明,工而不板,十分完美。

《罗汉图》中罗汉为托迦(俗称“探手罗汉”),半托迦,又作盘特、般特迦,称摩诃半托迦,有大路、大路边生之义。因他打坐时常用半迦坐法,此法是将一腿架于另一腿上,即单腿盘膝法,每次打坐完毕即将双手举起伸懒腰,长呼一口气而得此名。相传半托迦尊者是药叉神半遮罗之子。据《可哩底母经》说:古印度王舍城内一山边有药叉神,名叫婆多,北方犍陀多罗国又有一药叉神名叫半遮罗,婆多与半遮罗的妻子同时怀孕,婆多生女,半遮罗生子,半遮罗生子就是半托迦出家修成正果,也渡婆多的女儿成道。他的标志:左手拿经书,右手结说法印。在十六罗汉图中尊者应该是在图四的左上角那位。
《罗汉图》中有一钤印:二十八宿井砖之室,该印为达受闲印,二十八宿井相传为东晋郭璞建永嘉郡城时,对应天上二十八星宿的相应位置,在城内分别选址,开凿出28口水井,取“天长地久、水源不断”之意。据首批“温州古城记忆文化景观标识系统”工程40处标志中,“二十八宿井”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这28口井均位于鹿城区,分别为:八角井、白鹿庵井、横井(天宿井)、积谷山冽泉、积谷山义井、炼丹井、三牌坊古井、铁栏井、屯前街井、仙人井、永宁坊井、奎壁井、解井、双墙井、简讼井、天宁寺古井、海坛山山下井、桂井、三港殿古井、八轮井、府署古井、县前头古井、金沙井、甜井、道署古井、郭公山下岩石井、应仙井、施水寮古井。“二十八宿井”距今已经有1600多年历史,是温州历史最直接的见证。“二十八宿井”之中如铁栏井、县前头井、永宁坊井、八角井、三牌坊古井、华盖山炼丹井、横井、仙人井、白鹿庵古井等近10口井保存状况较好,各级政府已经将它们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六舟达受被称为“九能儒僧”,释业之外,对于金石书画特别感兴趣,自述“一生之行谊志乎此,一生之嗜好亦志乎此”。清代金石家严保庸赠六舟的联句写道:“商彝周鼎,汉印唐碑,上下三千年,公自有情天得度;酒胆诗肠,文心画手,纵横一万里,我干无佛处称尊。”这也是达受一生与金石描画结缘的生动写照。从这幅《罗汉图》我们也能够看到,单腿盘膝的罗汉追求自由、放松的形式,表现出清代的罗汉样式与以前的变化,同时也反映出画家在罗汉画创作上所产生的心态变化:艺术创作所依据的不再是高深的佛教义理和信仰,而是信奉者的审美趣味和需求。也就是说,大胆的艺术想象和植根于人间香火的世俗愿望成为画家创作的源动力,此时的罗汉画创作不仅在风格上,在信众心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悄然地变化。总之,罗汉造像艺术的成就,犹如一座历史丰碑,为我们保留了大量值得回忆瞻顾的往事和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