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通艺达群贤毕至文徵明《丹崖翠壁图》解析吴秀之

标签:
文徵明一个具有时代意 |
文通艺达 群贤毕至
文徵明《丹崖翠壁图》解析
吴秀之
文徵明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文人画家,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

文徵明在绘画上师从数位名家,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等,尤以山水最为精妙。他早年师从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文征明早年所绘山水风格细谨,中年则较粗放,晚年粗细兼备,呈粗、细两种面貌,自成一格。画风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兼用干笔皴擦与书法飞白,于粗简之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则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平面,少纵深,造型规整,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
《丹崖翠壁图》高125cm,宽49cm,画面钤印6方,分别为:“徵明”,“停云”,“玉磬山房”,“商丘宋荣审定真跡”,“蓉峰刘恕之章”,“秀之存赏”;题跋为明苏伯衡
文徴明是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文徴明用该诗句题跋,因为苏伯衡学问渊博,以古文闻名,文徴明喜文好学,十分崇敬苏。苏伯衡是苏辙九世孙,(约公元1360年前后在世)字平仲,金华人。著有《苏平仲文集十六卷。《萧寿传》、《翰林应奉唐君肃墓志铭》、《重修江口陡门记》《梦芝轩赞序》、《清趣亭诗》、《太素原》、《心学图说后序》、《李文忠勋德碑》、《宋忠简公画像赞》、《松阳县学射圃记》、《题吴太守忠烈俪美祠诗》、《中丞刘先生斋阁前山茶一枝并蒂因效柏梁体》、《萧寿传》、《卧云图卷》、《核田记》、《西枝草堂记》等著名作品。
另外,苏伯衡的《方壶云山烂熳图同胡士恭博士题》写的是元代画家方从义的云山烂漫图意境。方从义(约1302—1393),元末著名道士画家,字无隅,号方壶、又号上清羽士、不芒道人、金门羽客、鬼谷山人。方从义善画,又兼工诗文、书法。其画初师董源、巨然、米芾,又学赵孟頫、高克恭之法。他的画风格潇洒,笔致跌岩,意境苍茫,无尘俗之气,以幽为其画特色。他善画云山墨戏,笔下的景色多是冷寞,幽闭,尘俗绝少的地方。《丹崖翠壁图》所绘的高山奇峰,深谷幽涧,古树老屋,野水孤翁,给人以深沉、奇特和悲壮之感。此画正是文徴明当时借山水喻情怀之时,壬辰七月既望为1532年7月16,文徴明62岁,大器晚成的文徵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 。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但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者众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徵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几次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五十七岁终得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不求仕进,以山水寄情怀,以戏墨弄翰自遣。
“停云”,“玉磬山房”二印均为文徴明印。据载,元朝末年,文徵明的曾祖父文惠始定居苏州。来苏之前,文氏世代以武胄相传承;自来苏州,始以儒学为业,教授里中。自文徵明之父文林时,文家开始建造园林,弘治五年(1492),文林自南京太仆寺丞移病归里,在苏州三条桥西北曹家巷构建“停云馆”。文林《停云馆初成》诗记其事:“居西隙地旧生涯,小室幽轩次第加。久矣青山终老愿,居然白板野人家。百钱湖上输奇石,四季墙根杂树花。暴有功名都置却,酒杯诗卷送年华。”后来,文徵明和其兄文奎曾多年居住于此,文徵明并绘《停云馆图册》(现藏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中国绘画总合图录》曾影印) 、《停云馆言别图》,勒《停云馆帖》十二卷。
据载,停云馆并不繁盛。据《文氏族谱续集·历世第宅坊表志》:“待诏公停云馆,三楹。前一壁山,大梧一枝,后竹百余竿。悟言室在馆之中。中有玉兰堂、玉磬山房,歌斯楼。”文徵明在咏停云馆的诗中写道:“贫家无物淹留得,两壁图书一炷香”,“依然俭陋本先人”,足见园景之萧索。后来文氏子孙至五、六代仍居停云馆祖居,几代经营,园景亦有增减。文徵明本人亦曾建宅园,即他卸待诏之职回苏州后所筑之“玉磬山房”,文嘉在《先君行略》中说:“到家,筑室于舍东,名玉磬山房,树两桐于庭,日徘徊啸咏其中,人望之若神仙焉。”“盖如是者三十余年,年九十而卒。”文徵明五十七岁弃官,九十而归道山,是终老在玉磬山房的。

玉磬山房亦极简陋,这有他的诗为证:“横窗偃曲带修垣,一室都来斗样宽。谁言曲肱能自乐,我知容膝亦为安。春风蔑草通幽径,夜雨编篱护药栏。笑煞杜凌常寄泊,却思广厦庇人寒。”(《玉磬山房》)其实,广而言之,“玉磬山房”亦属“停云馆”之内,为其园中园而已。
文徴明一生创作了许多关于园林题材的山水画。因为明代中期造园活动盛行,建造了众多精致的私家园林,园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绘画题材。文徴明通过笔下烟云丘壑去慰藉自己的心灵,把精神寄托在自己创作的园林画里。他笔下的园林意境清幽,宁静典雅,是文人士大夫的栖逸之地,引领了明代中后期的园林山水画方向,同时也影响到了后世园林山水画的发展。
“蓉峰刘恕之章”,刘恕,清著名书画家、藏书家。一名惺常,一作惺棠,字行之,号蓉峰,又号寒碧主人、花步散人。吴县(今江苏苏州)洞庭东山人。举人,官至广西右江道。家世殷实,善鉴赏书、画。是今日苏州留园前身的主人,当时留园被称作刘园,又称寒碧山庄。乾隆间任观察使,曾在广西任过右江兵备道、柳州庆远两府事,因水土不服告病还乡。无声色之好,惟嗜花、石,好书法名画并善于收藏古籍。其藏书印有“曾在东山刘惺常处”、“传经后人”、“蓉峰”、“花步寒碧庄”、“传经堂鉴藏”、“彭城伯子”、“空翠阁藏书印”、“双海棠坞”等。建花园于吴城花步里,嘉庆三年(1798)落成,园名“寒碧庄”,有“竹色清寒,波光澄碧,擅一园之胜。”同治、光绪年间盛宣怀父子改“刘园”为“留园”。园中有“传经堂”、“空翠阁”、“卷石山房’、”明瑟楼”、”听雨楼”、“曲溪楼”等景,奇石林立,花木交荫,使其藏书有室,留宾有馆。“留园”在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底,留园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等,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徵明园林山水作品,将青绿法和浅降法结合运用。设色虽然继承了赵孟頫的设色方法,但却完全摆脱了宋代院体浓艳俗气的画风,从《《丹崖翠壁图》》来看,他巧妙地将青绿法和浅降法融合在一起,使他的作品既清丽雅致,又富有笔墨情趣。可以说,文徵明是文人画家中非常重视色彩效果的画家,在中国画的设色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开创了明代青绿山水画的新风格。
《丹崖翠壁图》中“商丘宋荦审定真跡”,宋荦(1634-1713),字牧仲,号漫堂、西陂、绵津山人,晚号西陂老人、西陂放鸭翁。河南商丘人。商丘雪苑六子之一,著名诗人,书画家、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顺治四年(1647),应诏以大臣子列侍卫。逾年考试,铨通判。康熙三年(1664),授黄州通判,累擢江苏巡抚,官至吏部尚书。康熙帝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
吴秀之,著名美术评论家、鉴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