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类少数民族建筑样式(图文)

(2020-04-24 11:29:39)
标签:

中式大美生活

民族建筑

少数民族

蒙古包

鼓楼



我国有六大建筑派系,包括皖派、苏派、闽派、京派、晋派、川派。其中,川派建筑的吊脚楼、竹楼、鼓楼,为少数民族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更多的民族建筑样式,虽未划归主流,但其独特的风貌,正是中华大地最亮丽的点缀。

代表样式有:蒙古包、藏族碉房、羌族碉楼、白族瓦房、彝族土掌房、哈尼族蘑菇房等十余类,我们一一欣赏。

一、蒙古包

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古称穹庐、“毡包”或“毡帐”。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看起来外形虽小,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以偶数,从4-12个哈那不等。



二、藏族碉房

在我国青藏高原、内蒙部分地区常见。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外观很像碉堡。

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层。底层养牲口和堆放饲料、杂物;二层布置卧室、厨房等;三层设有经堂。

其色彩朴素协调,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黄色,石块的米黄、青色、暗红色,木料部分则涂上暗红,与明亮色调的墙面屋顶形成对比。



三、羌族碉楼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就有记载:“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

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

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四、白族瓦房

为白族民居,广泛采用石头为主的建筑材料。

“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

白族瓦房飞檐高翘,斗拱别致,镂空花枋,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以及山墙彩绘的装饰艺术,具“粉墙画壁”的装饰特色。



五、彝族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多建于斜坡上,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

其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



六、黎族船型屋

黎族民居建筑的一种,流行于海南的黎族聚居区。

黎族同胞为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故以船型状建造住屋,有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

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



七、哈尼族蘑菇房

哈尼族人所居住的特色房屋。哈尼族居住在向阳的山腰,依傍山势建立村寨。

其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造型美观,冬暖夏凉。

房子分为三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微信搜索“中式大美生活”


八、布依族石板房

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式的石板房

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5至6米高;以石板盖顶,风雨不透。

除檩条、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用的桌、凳、灶、钵都是石头凿的。

石板房冬暖夏凉,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较差。



九、哈萨克族毡房

为逐水草而迁徙的哈萨克族,在春、夏、秋三季居住的一种易于支撑和拆卸的毡房。

毡房上部为穹形,下部为圆柱形,四壁有网状的木杆搭成整个毡房的骨架,再用芨芨草制成的席子围住,外包白毡。

毡房内,靠门的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和待客。内部四周挂壁,地上花毡,幔帐皆刺绣艺术品,充满艺术特征。



十、吊脚楼

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

吊脚楼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其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十一、傣族竹楼

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一种干栏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因而称为“竹楼”。

建筑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

楼中央的火塘,日夜燃烧不熄。建筑极为便易,但也易腐,每年雨季后须加以修补。



十二、侗族鼓楼

流行于贵州、湖南、广西地区。

鼓楼通体全是防腐木结构,凿榫衔接,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腐不斜。

其高耸于侗寨之中,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施以彩绘或雕塑,五彩缤纷。

在古代,侗族鼓楼还有作为开会场所、外敌入侵鸣鼓警示等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