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爱卫老师绘本教学经验分享

(2015-08-26 09:21:03)
标签:

育儿

教育

文化

分类: 专业引领

绘本创意读写重在引导儿童掌握基本的绘本阅读技能和方法,学习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根据图文信息进行推论、连结和整合,构建属于自己的故事意义,鼓励儿童通过身体,采用各种表现形式,把自己阅读的体会、感悟、联想、想象等发表出来,以发展他们的阅读策略、想象力和思考力。也就是说,我借助绘本开展的“创意写话”是基于阅读的写,是孩子进入故事“深处”的一条路径,是心灵触动心灵后的一种敞开,而不是为了“练习写”而写。

加拿大学者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里说到:“一本图画书(即绘本)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高高在上的故事。”我创意读写点的选择,就是从“文字”、“图画”以及那个“高高在上的故事”三个层面去挖掘的。高高在上的故事,是儿童阅读后自己构建起来的故事。每个人读完一部作品,最后留在心里的都不会是同一个故事。这是我的理解。

讲故事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作者描述,把文字直接转换成语音,讲者不添加自己的语言。还有一种是讲者根据故事情节和画面内容,适当添加语言,以便听者更好地走进故事,增强理解和领悟。在讲述绘本故事时,我一般选用后者。添加的语言,有时是我根据情境补充的,有时是让孩子们来根据情节发展来创编的。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让孩子们走进故事,产生共鸣。

(一)文字设疑处

很多绘本作者在编写故事的时候,会考虑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节奏,在一些关键节点上,适当停顿,约请读者参与故事的编写。课堂教学中,找到这样的节点,给予时间,让孩子充分想象和言说。孩子们编写的故事,定能让我们的耳朵愉快地歌唱起来。比如在《古利和古拉》一书中,讲到古利和古拉用鸡蛋做成了金黄色的大蛋糕后,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闻到香味都来吃了,文字是这么描述的:那个好吃劲儿啊,就别提了!剩下的,只有净光光的大锅和大鸡蛋的空壳。咦,猜猜看,古利和古拉用蛋壳做了什么呢?古利和古拉到底会用空蛋壳做什么呢?调皮的作者并没有马上揭晓答案,读者必须通过翻页,才能明白作者的想法。这个翻页前的设疑,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写话点。课堂上我是这么做的:我先请两三个孩子说一说空蛋壳可以做成什么,并根据他们说的,用简笔画板画出该物品,并结合思维方式的引导。如:蛋壳口朝上变成一口锅,蛋壳口朝下变成了一个帽子,斜躺着成了摇椅……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思维方向的引导,如果连着两三个孩子说出的事物,蛋口都是朝上的,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孩子们根据蛋壳口不同的朝向去想,他们的想象力令人称奇:花盆、背包、伞、房子、小轮车、碗、帐篷、水瓢、尿桶、婴儿床、船、轮滑鞋……当我再让他们发挥想象,古利和古拉会用空蛋壳做成的物品干什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时,孩子们的创意思维被点燃了,就会迫不及待地拿起笔“写”下了自己心中的故事。我们来看子琪小朋友“写”的:我们来看子琪小朋友“写”的:

 

我学生也说过摇椅、房子、滑梯……这样的画很重要,帮助孩子留住思考

一开始就要他们直接用文字写,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会很困难哪。留住思考后,再让他们用文字表述出来。左边的一幅图是蛋壳口朝下变成伞,子琪是这么写的:古利和古拉撑着大大的鸡蛋壳伞,密集的雨点打下来,古利和古拉躲在伞下,张开双臂,似乎在说:“哈哈,鸡蛋壳伞真好,瞧,雨水一点儿也淋不到我们哦!”右边的一幅图是蛋壳口朝上,变成鸟窝,她是这么写的:一棵苹果树,树上结着两个苹果,伸出的树杈上,有一个鸡蛋壳鸟窝,一只小鸟在窝里,一只小鸟正飞出窝。这就是孩子在参与故事的创编了。(先画,留住思考,再写话。这方式真好,抓住了孩子奇思妙想迸发的瞬间,也为困难的“写”做了铺垫辅助。)

(二)故事转折处

一个好的故事,绝不会平行推进,作家会有意设置各种“拐点”,形成一波三折情节曲线,吸引读者持续地阅读下去。而阅读者,也会在出乎意料中,享受着探险般的阅读体验。有经验的阅读者,甚至会有意在这些转折处停留思考,推测故事的发展。对儿童来说,这样的推测阅读,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阅读力、思考力和言说能力。在绘本创意读写中,我也经常会有意隐去故事的某个部分,比如故事中的关键、高潮或结局,引导孩子们猜想各种可能性。在教学《变变变,突然变》双绘本时,我把《要不然的话……》《如果我有很长很长的尾巴》组合成一组,让孩子通过阅读,感知结构上的相同之处,并在反复“变变变”之后,体会突然变的节奏变化,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变变变”其实是将“绘本的节奏”(这是研究绘本最难的地方)简单化。   我先带着学生共读了《要不然的话……》,发现故事前面部分基本上是“变变变”,结尾部分是“突然变”,出其不意的变化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再让孩子们同桌两两相伴,共读《如果我有很长很长的尾巴》的前半部分,找一找有哪些一样的地方和有变化的地方。如:所有的事情都是小老鼠的想象;每次想象的开头都是“尾巴呀尾巴,如果我有一条很长很长的尾巴……”;都是想借尾巴实现一个美好的愿望……交流分享后,再让孩子们给故事编一个“突然变”的结尾——长尾巴带来的麻烦或者不便。孩子们的创意让我赞叹不已:过马路时候,长尾巴拖得太长了,会被汽车压着的;小老鼠转呼啦圈的时候,就会把长尾巴一圈一圈缠到身上,令他喘不过起来;(《张开大嘴呱呱呱》也可以纳入这个主题,大陆叫《大嘴巴青蛙》)这么长的尾巴,要是遇到猫咪,小老鼠就完蛋了!猫咪会一把抓住他的长尾巴,一拉,就能把他拉过来(这和作者编写的几乎一模一样);小老鼠到河里游泳,遇到螃蟹,他本来可以很快游走的,但是尾巴太长了,螃蟹就能一下子钳到了;这么长的尾巴,在排队的时候,很容易会被别人踩到,会摔跤的……

(三)文本留白处

绘本文字简洁,没有繁琐的叙述,很多地方,一词一句包含万千气象,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这种意涵丰富的词句,也是很好的创意写话点,让孩子们乘依托已有的图文,丰满简约的语言,还浓烈处一个浓烈,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马丁•韦德尔的作品《鸭子农夫》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浓缩词汇,如鸭子每一次“嘎嘎”语义的不同。再如鸭子受尽农夫的欺凌,累得崩溃时,牛、羊、鸡聚在一起商量怎样帮助鸭子,故事是这么写的:牛、羊和鸡很爱鸭子,他们都为朋友感到难过。于是大家趁着月色,精心安排起第二天一早的行动。“哞哞!”牛说。“咩咩!”羊说。“咕咕!”鸡说。好,就这么定了!什么事就这么定了?牛、羊和鸡都说了什么?不得而知,却又迫切想知。这时,通过移情让孩子走进故事的感情世界:如果你是牛、羊、鸡当中的一个,你的朋友受到这样的欺凌,你想做什么?会怎么和小伙伴商量?等他们充分思考后,再让他们想象当时动物们热烈讨论的画面:你提了这个建议,其他两位伙伴是怎么说的?说话时,他们有什么动作?神态又是怎样的?将想象到的这幅画面描述出来。这里也可以通过现场真实的讨论来实现。我们班丁磊小朋友写得极具画面感:“农夫这么可恶,把我们的好朋友鸭子欺负成这样子。今晚我们就去好好地教训他一顿!”牛说。

“牛哥,你用角顶住农夫,我用蹄子狠狠踢他。”羊气愤地说。“我用嘴啄他。”鸡伸长脖子说。好,就这么定了!

孩子的想象,不但把三种动物的表现有声有色地展现出来,而且准确地把握了作品的情绪,把自己和听众带进故事更深处。我在想,“嘎嘎”“哞哞”“咩咩”“咕咕”,都是作者有意的设计,有心制造的效果。而语意的模糊性,正是作者的苦心经营。是否先不揭破,让孩子完整感受绘本的艺术风格(初读),接着再回顾来进行读写的部分。(现在的《秘密花园》等涂色本,给了绘本阅读第四个途径,也就是不同的读者可以直接绘制甚至写就属于自己独有的绘本。)因为前后两个部分情感基调等是不同的,从课堂效果看,这样处理,孩子也是比较感兴趣的。

我们再来聊聊隐藏在图画里的故事

英国诗人威康•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引导成人,如晨曦引导白昼。”事实上,的确如此,绝大多数成年人,在俗世红尘中,目光渐渐缩短,只能看眼前的事物,对小一些、远一些,或眼睛无法企及的地方,就会自动忽略,或以为是空洞的无意义存在了。孩子和我们正相反,他们的眼和心,往往能抵达我们无法抵达的彼岸。那些隐藏在图画深处的故事,孩子们能用他们的慧眼看见,能用他们的慧心体会到,能用他们的想象力抵达图画的内核。引导孩子从图画着手开展创意读写,也有几个角度。

(一) 图像“失语”处

不少优秀绘本,在图文合奏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会出现只有图画没有文字的页面。这并不是作者“无话可说”,而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一种艺术表现。“失语”处,恰恰是一种诗意的、丰富的哲学存在,最适合让有“天生诗人”“天生哲学家”之称的孩子去想象和填补。

请大家先看一下《这不是我的帽子》。《这不是我的帽子》讲一条小鱼趁大鱼在睡觉,偷走了他的帽子。小鱼明明知道偷帽子不对,明明知道帽子不属于他,还是想留着帽子——“反正他戴也太小了,我戴正合适”。然后,他就一边逃跑,一边自我解释自我宽慰。他以为自己只要逃到一个“水草长得又大又高又密”的地方,就“没有人会找到”。当小鱼沾沾自喜地说:“我知道我会成功。”结果却是……

从图画里,你读出了怎样的故事?(学生思考)帽子在哪里,你看最后一页大鱼的头上,从画面看,大鱼早就发现,并尾随着追进又大又高又密的水草里,夺回自己的帽子后,回去继续悠然地睡觉了。大鱼是怎么夺回帽子的,小鱼到哪里去了?大鱼追进又大又高又密的水草丛后,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作家将小鱼的偷窃行为原原本本地展现读者眼前,让大家看到小鱼所有的思绪和行动,最后又以“失语”的形式,用图画呈现开放的结局,让读者自己去观察、思考、理解、判断。这片“又大又高又密”的水草丛,就像舞台上的幕布,每个孩子拉开它,都能看见属于自己的戏剧:大鱼把小鱼吃了,夺回了帽子;
小鱼看见大鱼追上来,就把帽子扔了,赶紧逃走了,大鱼捡回帽子,也就不追小鱼了;
大鱼追上了小鱼,狠狠地批评他不该偷帽子,打了小鱼一顿,拿着帽子走了;
小鱼像大鱼道歉,说以后再也不偷拿他的帽子了,大鱼也就原谅了小鱼;
小鱼和大鱼商量,自己真的很喜欢这顶帽子,能否请他戴厌后再把帽子送给他,大鱼答应了;(这部作品是“绘本=图 文”的典型代表啊。图文的结合与合奏异常出色。这部作品是“绘本=图 文”的典型代表啊。图文的结合与合奏异常出色。)

(二)图文互补处

很多绘本,文字故事非常简单,有的页面是一个短句,有的页面只有一两个词语。

但是画面却有着丰富的细节,几乎每一个页面都有一个甚至多个有趣的故事。文字提供故事发展方向,图片进行细腻描述,图文互补,共述精彩。《蚂蚁和西瓜》《母鸡萝丝去散步》《疯狂星期二》等都是这样的绘本。《蚂蚁和西瓜》就是这样一册引人入胜的绘本。丰富的画面内容和细节,吸引着他们走进去,化身为其中的一员,站在蚂蚁的立场来感受场景、深入体会、共情表达。就以蚂蚁搬西瓜这个页面为例:

页面中的文字只有五个字:“喂!放下来喽!”可是大家放大图片看,你看到了哪些生动的画面?细看图画,众蚂蚁分工合作,一部分在西瓜上挖凿,一部分在下面接应,往家里搬瓜。他们挖的挖,推的推,装的装,接的接,扛的扛,背的背……也有干累了躺着在休息,有手指点着,似乎在批评或指挥……(会有危险,有意外)面对这样的画面,不仅要发挥眼睛的功能,还要发挥耳朵的功能,除了说说“看见了什么”,还要用心去聆听蚂蚁们“会说些什么”,开阔想象空间。一旦耳目功能共同启用,就会置身其中,画面也就变成了活生生的场景,此时再让孩子们说写眼前看到的,耳边听到的,心里感受到的,就轻而易举了。听听来自孩子的声音:“你们俩个再用力挖一下,我们在下面扶着,这块西瓜肉马上就可以切下来了!”一只蚂蚁留着汗大声说。(左上角的四只蚂蚁)“喂!下面的,接牢了!装西瓜的篮子要放下来啦。”几只蚂蚁一边喊着,一边慢慢地把篮子慢慢放下去。下面的蚂蚁赶快伸开双臂,稳稳地接住。西瓜的右上角,有一只蚂蚁干累了,它趴在西瓜上,呼呼地睡着了。他的鼾声好响啊!“呼噜噜,呼噜噜……”该不会梦里都在吃西瓜吧?“前面两位兄弟还真弱啊,这么一小小块都要两个人合抬,我一个就能扛上一整大块。呼~呼~呼~”

不同的孩子,看到画面里不同的蚂蚁,听到它们不同的话语,画面也就在孩子们的笔下,变得多姿多彩了。

(三)细节描绘处

孩子非常善于搜寻画面中的细节,把画面读通,读透,从中读出更多的乐趣,每一次的细节发现,都不亚于一次有趣的破案。在绘本创意读写课堂上,很多时候,那些有趣的、有味儿的细节,恰恰是孩子带着我去发现的。在开展《三只捣蛋猫》创意读写时,我和孩子们共读完故事后,页面定格在最后这个画面:文字是这么描述的:“最终,我们胜利了,捣蛋猫们继续可以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答应妈妈,一定会教导它们三个成为世界上最棒的猫咪。肯定,肯定,百分之百肯定!”文字只是做了客观的叙述,并没有具体描写画面上人物的动作言行。但,孩子们恰恰从画面的细节中,感受了极大的阅读乐趣,并迫切地想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原先极不情愿收留猫咪的爸爸,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吸着一只拖鞋——另一只被捣蛋猫“藏到他找不到的角落里”去了。看见了吗,他的衣服上还有三只捣蛋猫的头像,爸爸已经把它们三个放在心窝里啦;我拉着爸爸的衣袖,妹妹抱着爸爸,我们拼命恳求爸爸,要他帮助我们一起劝说妈妈,留下三只可爱的捣蛋猫;三只捣蛋成性的猫咪呢,这会儿老实了,都装出一幅可怜兮兮的模样,好像在说:我们知道错了,留下我们吧,以后,我们再也不捣蛋了;哦,看到黑猫脚边的黑老鼠了吗?它紧紧地攥着黑猫的尾巴,舍不得这些捣蛋的“天敌”离开……画面中每一个人物的图像话语各不相同,读着令人忍俊不禁。孩子们用他们具有透射力的眼睛,挖掘着页面里的每一个细节,思考着如何把自己的发现清晰的表述出来,让大家分享他的阅读收获,写话也就成了充满魅力的自我展示了。在孩子们看来,是图画中的事物带着他们讲述故事。但在我看来,恰恰是孩子们光电一般的想象力赋予了它们生命。这种感觉,真的非常美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