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后习题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者根据课标理念和教材的文体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制的,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重要的文本资源。然而放眼当下的课堂,大多数老师并没有对这一资源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后习题几乎成了摆设。对课后习题的漠视从一定程度上导致语文教学目标模糊,训练随意,效率低下。笔者经过实践发现,利用好课后习题这一重要的文本资源,能构建好高效的语文课堂,能让语文的教和学都脚踏实地。
一、准确解读习题,理解编者意图
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编者是依据课程标准,紧扣年段目标、单元训练重点及文本特点精心设计的,兼顾了理解、积累和表达。特级教师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因此,认真研读课后习题,能让我们明晰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难点,构建高效课堂。下面以人教课标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试对本册教材14篇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作简要分析:
(一)题型分析:
1.关于读:14篇精读课文全部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默读全部或部分的有8篇,占57.1%。
2.关于理解:14篇精读课文每一篇课后习题都含有理解课文内容的题型,占100%。
3.关于积累:14篇精读课文安排了12次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背诵感受最深的段落,占85.7%。
4.关于表达:14篇精读课文安排了3次小练笔,占21.4%。
5.综合性学习:14篇精读课文安排了两次,占14.3%。
(二) 内容及目标分析:
从题目的内容看,最主要的是指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学习课文最直接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同时也是教学目标。然后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这是新课标提出的高年段的教学目标,应在每一篇课文中予以落实。其次是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积累语言,这也是语文学习读写结合的重要目标,这两类题型也占了较大的比重,意在告诉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狠抓读写基本功。
(三)教法分析:
课后习题提纲挈领,直指中心,有的提示或暗含了教法和学法,比较明显地体现在表达类题型中。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练习题第三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这道题其实是让学生领悟作者对比反衬的表达方式,且题目提示了教法,就是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交流,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
(四)排序分析:
从题目的排序看,首先是感情读文,理解体会思想内容在前,领悟表达在中间部分,然后是积累词句段,最后内化语言,练习表达。这样一个编排顺序可以对应我们利用课后习题,安排教学流程的顺序,也顺应了学生学习课文由浅入深、由课内延伸向课外的先后顺序。另外根据习题的排序还可以确定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朗读是首位目标,课堂上要保证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本表达是重头戏,应该占据大部分时段。积累语言、练习表达放在后面,这两个环节可以视时间关系,在课尾也可以在课外落实,但要完成到位,不能走过场。
通过对课后习题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课后习题为教师备课提供了素材,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突破口。因此要使语文课堂扎实有效,应细化各题的目标,将每道题涵盖的目标落实到课文学习中去。
二、有效利用习题,构建高效课堂
1.依托课后习题,指导有效预习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高年级的教学一般都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但苦于不得法,学生的预习似蜻蜓点水,往往是读读课文了事,大多泛泛而读,流于形式,学生既不思也不问,预习的效果也就不理想。笔者尝试依托课后习题,指导学生预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课后习题有较强的导学功能,其中理解型和积累型的习题最有利于指导学生的预习。如《晏子使楚》一课的课前预习,我让学生带着课后思考题第二题来预习课文,“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把晏子的话多读几遍,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儿。”这一习题包含两个问题,指向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以及体会晏子回答巧妙的重难点的教学。前一个问题的基本上学生都能通过预习达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后一个问题学生不太容易体会,通过预习也许一知半解,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点拨引导。但有了这样明确指向性的预习,学生就能迅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触及课文学习的重难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就能较快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表达的顺序,有利于教师直奔重点部分展开教学,有效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另一类适合学生课前预习的题型是积累型的,指向课文的重点词句。如《将相和》一课课后第四题“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草船借箭》一课第四题“抄写本课新学到的词语。”学生通过这类习题的指引,能较快地理解掌握生词,积累好词好句。
2.立足课后习题,形成教学主线
利用课后练习指导学生预习,能够保证“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且为课堂教学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好的阅读课,要设计好1~2个核心的课堂练习,支撑阅读活动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将课后习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充分展开语言文字训练。
例如《詹天佑》一课,课后第一题就是:“和同学讨论,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问题紧扣全文重点词“杰出”、“爱国”,由此辐射全篇。教师若能抓住这道题展开教学,则能“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串起全文的学习,让学生从“杰出”和“爱国”这两大方面感受詹天佑的精神实质,并细化为人物“想的、说的、做的”几个方面,透过人物的语言、心理、行为深化对人物的认识,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归纳写人类文章的表达方法。
再如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第二题:“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一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这道题提示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也是该组课文的教学目标和高年级的学段目标。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抓住渔夫出海捕鱼的环境、两个家庭的不同环境、桑娜复杂细腻的心理变化、桑娜和渔夫的对话等细节描写,深入感悟穷人的内心世界,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全文的重难点就能有效突破,语言文字训练也能落实到位。
3.利用课后习题,延伸课外学习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知识的训练,情感的滋养,更离不开能力的培养。课后习题既能作为理解知识的训练点,又能作为情感滋养的催生点,还能成为课外学习的延伸点。课后习题加强了与现实生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我们可以利用这类习题,引导学生从课内的学习拓展到课外的学习,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如人教版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小练笔:我的家乡也很美!我要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物。《赵州桥》一课的课后练习:我的家乡也有古建筑,我要去了解它的历史,并把它画下来。《盘古开天地》一课的选做题:我要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这样的课后习题注重课内与课外、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学生的学习引向广阔的生活时空,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文化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在学生的心灵家园构筑起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的思想认识,有助于学生课内学习的深化、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综上所述,教师充分研读课后习题这一重要的文本资源,准确把握编者意图,提炼核心问题,形成教学主线,优化课堂结构,则能很好地落实课标精神,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脚踏实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