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吟课堂】统编教材课例学习:曹爱卫  张冰:春夏秋冬(微点评:王亚敏)

(2018-03-07 13:48:45)
标签:

教育

文化

情感

杂谈

分类: 行吟课堂

《春夏秋冬》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春夏秋冬》是一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识字课文,围绕“四季”这个主题,图文结合,呈现四季天气现象和自然景物特点。

全文共有8个词语,8个短语,分成四组。第一组、第三组8个词语,揭示了四季的代表性天气及四季景物,第二组、第四组8个短语,则告诉了我们这些景物的特点。

8个词语,在构词上有又有其内在规律。第一组4个词语“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第一个字是四季的简称,第二个字是四季典型的天气现象。第二组4个词语“青草、红花、游鱼、飞鸟”,虽然第一个字都是修饰作用,但“青、红”是从颜色角度来修饰“花、草”,与植物特点相吻合,“游、飞”则是从动作角度来修饰“鱼、鸟”,与动物特点相吻合。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的构词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并能根据事物特点,学着迁移运用。如能说出“绿树、青藤、爬虫”等词语。

8个短语,也有其内在的语言规律。第一组4个“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在第一组词语的后面加上一个动词,精准地描述了4种天气现象的特点:春风是柔软和煦的,轻轻地吹拂大地;夏雨是急躁的,劈劈啪啪地往下落;秋霜像一个孩子,从高处蹦跳着跑下来;冬雪是轻盈的,飘飘洒洒。为四个动词的学习注入了情感和生命。第二组4个“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则把第三组词语进行了情境化的描述,青草在池中,红花开山间,游鱼跳出水,飞鸟入森林。学生读着这样的语言,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幅触手可及的画面。

课文的插图也很优美,扇形的画面形状,水粉的绘画手法,都带给学生审美的享受。图文结合,也更有利于词语的理解。本识字课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插图,采用多种方式,如朗读复现的方法、重点字——“霜”的识记和“雨字头”的认识用微课解说的方法、表示动作的生字用动作演示法、“游、池”用同偏旁比较法等等,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准确识字。同时,本课词串读起来有一定的节奏感,因此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多读,反复接触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音韵美,在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读“霜、吹”等8个生字,学习“雨字头、双耳旁”两个新偏旁,学写“冬、春、雪”等7个字和新部首“雨字头”。

2.认读8个词语,8个短语,理解意思,并感受主谓短语的构词特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借助视频,根据课文的语言图式,说一说类似的短语,激发观察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识记8个生字,认识2个新偏旁,会写7个生字。

(三)教学准备

1.学生用课文插图卡片和文字卡片若干套,用信封装好。

2. 准备四张印有四季景物特点并标注词语的大名片。

3.上课用教学课件及“雨字头”微课。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板块一  复习《四季》  学写“春冬”

1.教师引导,唤醒记忆。

小朋友,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小儿歌叫《四季》,谁还记得?

学生一起读一读《四季》,强调不拖音、声音要响亮。

2.复习“四季”,补写课题。

从儿歌里,我们认识了四个美丽的季节,它们是——春夏秋冬(板书,“春、冬”写在田字格里。)

3.观察比较,学写“春、冬”

1)观察:“春”和“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呢?

提示: 都有撇(横撇)和捺。

2)观察:撇(横撇)和捺怎么写才好看?

提示:写撇(横撇)和捺时,要舒展舒展。

3)学写“春、冬”。

教师范写,强调重点,学生书空;拿出作业纸,把课题补完整。

4.齐读课题。

板块二  认识名片  识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

自己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插图或拼音老师。

2.反馈读。分成四个部分,请四个小朋友读。

根据学生的朗读,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3.比一比《四季》,说一说不一样的地方。

提示:《春夏秋冬》是不儿歌,都是词语或短语;写得都是自然现象或自然景物。

4.认识春风名片。

1)过渡导语:春夏秋冬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就像四个小朋友,为自己制作了精美的名片,看——(呈现第一部分图文)我们先来认识春风的名片。

2)观察春风名片,发现春天特点。

出示课文春风的扇形插图:这张名片是春风的,你在图中看到春风了吗?(风吹着,柳枝在摆动;树叶弯弯腰,花儿好像在点头。)

图画里景物的样子在告诉我们,春风来了!

3) 读好词语“春风”。

4)小结:我们根据图画中的景物特点,判断出这就是春风的名片。

5.同桌合作认读其他三张名片。

1)活动设计1:图文配对。

步骤一:同桌两个,一人取一个信封。1号信封里装四季特点的图片,2号信封里装四季事物的名称。

步骤二:同桌合作摆一摆,给图片配上相应的名字。

步骤三:摆好后,两人一起读一读,认一认。

步骤四:请一组同学上去摆一摆,大家一起校对、认读。

2)识记生字“霜”,认识“雨字头”。

 借助微课,识记“霜”,认识“雨字头”。微课解说词如下:

 

6.认读词语。

1)过渡导语:这些自然现象要来我们班找朋友了。他们说,谁能把他们的名字读得最准确、最好听,就和谁交朋友。

2)开火车认读词语。

3)活动设计2:我和四季交朋友。

步骤一:师生对话。师:“四季转呀转,转到谁家去?”生接:“四季转呀转,转到我家来。”师:“四季转呀转,转到你家去。”

步骤二:转到的同学接过名片,并要说出“我和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交朋友,春风、春风(夏雨、夏雨;秋霜、秋霜;冬雪、冬雪)。”

步骤三:拿到名片的同学读对了,其他同学就说:“棒棒棒,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的名片送给你。”如果读错了,则说:“错错错,它不是你的好朋友。”游戏重新开始。

板块三  学习短语  识记汉字

1.过渡导语:这些自然现象来大地上,成了我们的好朋友。那,它们是怎样来的呢?

2.出示重新排列的带拼音短语,自由认读。

3. 学习四个表示动作的生字。

1)学习“吹”。

师生一起做做吹的动作,理解“吹”的时候要用“口”, 古时候的“吹”字,就是一个人张开了嘴在吹气,因而“吹”是口字旁,识记生字。

“吹”找找新朋友:吹气、吹牛、吹风……

 “吹”是春风来到大地上的动作。

2)过渡导语:夏雨、秋霜、冬雪又是怎么来的?大家从课文里找找它们的动作,圈出来。

3)学习“落”。

“落”上面有个草字头,就是指草木掉下来了,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洛。

说一说,除了夏雨落,还见过什么东西落下来。如:果子从树上落下来;石头从山上落下来;冰雹从天上落下来……

4)学习“降”。

秋霜来到大地上的动作是“降”。

“降”的偏旁是“双耳旁”。古时候,“双耳旁”是这么写的,表示石头做的楼梯,降的右边则是一个人在往下走。从上往下就是“降”。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用上“降”呢?如“飞机降落、降价”等。

5)学习“飘”。

冬雪来到大地的动作是“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飘”字?雪在风中飘,“飘”里有个“风”。

想象说话:如果你是冬雪,你想落到哪里,去干什么呢?

4.连起来读短语。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都有了自己的动作,一起再来读一读。

5.新语境认读生字。

1)师生对读。师:“春风吹,春风怎样吹?”生:“春风吹,春风轻轻吹。”

2)加上动作读。

3)同桌两个你一句,我一句读。

4)配上音乐,加上动作读。

6.存疑:四季还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那呢?下节课继续学。

板块四  观察发现  学写“雪”字

1.观察发现。

雪,雨字头在上半格,竖变成了点,横勾要收进来。下半部分的开口方向朝左边,要比雨字头写得略窄小些。

2.学习书写。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后,再拿出练习纸,在儿歌里写一写雪。

三、作业设计

(一)雨字头的字还真不少呢!快来读一读,连一连。 

(二)读一读下面的短语,再照样子写一写。


四、资料链接

(一)霜的形成。

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

(二)儿歌两首

四季儿歌

春风暖,有谷叫。小苗出土咧嘴笑。

夏天热,蝉儿叫。荷花出水咧嘴笑。

秋风凉,雁儿叫。颗颗棉桃咧嘴笑。

冬季里,雪花飘。朵朵梅花咧嘴笑。

过新年,放鞭炮,小朋友们咧嘴笑。

 

春夏秋冬儿歌

春天很暖和,花儿花儿笑呵呵。

夏天很炎热,太阳太阳笑呵呵。

秋天很凉快,农民农民笑呵呵。

冬天很寒冷,雪花雪花笑呵呵。


——原载《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8.1-2合刊


【微点评】该教学设计的文本解读有见地,真正发现了语言的“秘妙”,真正发现了统编教材的“美好”(指对插图的解读)。整个设计最大的看点,就是“儿童化”。设计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为儿童识字、学词、写字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以“认识名片,识字学词”板块为例,我以为设计的“儿童化”体现在:其一,教师语言的形象化  如,“春夏秋冬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就像四个小朋友,为自己制作了精美的名片,看——(呈现第一部分图文)我们先来认识春风的名片。” ;其二,活动的情境化,如,同桌合作认读其他三张名片中的步骤一、步骤二(详见设计);其三,教学的信息化,如,借助微课,识记“霜”,认识“雨”字头。将汉字字理渗透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有趣高效,学生终生难忘。这一点,在后来的练习题一中,也有所体现。(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教育局教研室   王亚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