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2025-08-21 16:26:53)
标签:

转载

江西九江-20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贵阳张老者,游览日期:2024年4月17日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白鹿洞书院的贯道溪婉蜒流,从鹿眠场、老“鹿洞”经白鹿洞书院古建筑群、到流芳桥约二华里,白鹿洞书院段共有 24方摩崖石刻,多集中在溪流谷底、两岸的岩壁上,行、楷、隶、篆多体皆备,从南宋到晚清,作者有朱熹、李梦阳、历任南康知府和白鹿洞山长等,如“枕流”“白鹿洞”“隐处”“钓台”“漱石”“鹿眠场”“流杯池”等,创造出“泉声松韵点点文心,白石寒云头头是道”的文化氛围。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摩崖石刻,留刻名人有:朱熹,陈宓,刘世扬,娄性,李梦阳,邹守益,李贤,彭玉麟等,还有江西巡抚:陈宏谋,安世鼎,蔡士英,秦承恩,江西提学:王宗沐,陈文烛,杨绍芳,程含章,张应辰,冀霖,陈宝琛。礼部尚书杨廉。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独对亭,独对亭在延宾馆东南,左翼山下。原为北宋丞相李万卷校勘书籍之所,因此又称为勘书台。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提学副使邵宝为纪念朱熹,在此择地建亭,取名独对亭。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独对亭,非常受名人雅士欢迎,李梦阳曾经作《独对亭铭并序》,王阳明也曾写过《独对亭望五老诗》,现在这些都悬挂在白鹿洞书院后院的明伦堂里。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贯道溪如玉带穿流,清冽见底。宋代紫霞真人结庐炼丹处遗迹宛在,摩崖石刻隐约可见,前人哲思渗入岩髓。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择溪畔巨石静坐,山风过耳,松涛如诉。听流水叮咚,经年不息,柔韧之力竟能磨砺顽石,如学问之潜移默化。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观溪水映天,净澈无染,倒映云影从容,似胸襟应保持的空明之境。偶有白鹭掠过水面,振翅飞向山林深处,无羁而自由。临流照影,往昔种种得失忧惧,恍若随水东流,心境澄澈如鉴。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溪畔有亭翼然,“漱石枕流”或“钓矶”之名,道尽古贤澄怀观道的智慧。于此片刻小坐,让山涧的清泠涤尽尘埃。夕阳熔金,穿过古树,将书院勾勒成静谧的剪影。书声虽远未绝,其神韵已凝注于这山林溪涧之中。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书院的一游,非仅历史的巡礼,更是一次精神的洗涤。步出山门之际,回望那沐浴在夕照中的层叠屋脊,心中已悄然纳入一份“行知”的力量。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枕流桥,位于白鹿洞书院东端贯道溪之上,始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现存桥梁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改建的单孔石拱结构。桥长12.5米、宽3.2米,横跨溪流连接书院主体建筑与左翼山文化区域,溪涧因河床陡降形成"小三峡"景观。桥名源自朱熹题刻的"枕流"摩崖石刻,桥畔分布着宋元明清时期"漱石""砥柱"等三十余处摩崖石刻群 ,作为书院八大景观之一,该桥既是古代文人观景吟咏的场所,也是现代游客探访书院文化的重要通道 。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桥名"枕流"出自《世说新语》"枕石漱流"典故,朱熹题刻既喻治学当如中流砥柱,又暗合桥下"漱石枕流"实景。明代李梦阳赋诗"峡急岂有心,临桥石相激"描述其险峻之势,清代查慎行《白鹿洞纪游》记载学者常在桥畔"观澜悟道"。现存摩崖石刻群中,'忠信'为朱熹真迹,'千年不磨'系元代书法家赵孟钏 。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桥体采用花岗岩砌筑的单拱结构,拱券跨径4.8米,拱高6.2米,两侧设有高0.8米的护栏。桥面纵向铺设条石,横向以碎石填缝,桥头两端各设九级青石台阶,整体造型古朴敦厚。桥下贯道溪河床坡度达15°,形成湍急水流与嶙峋怪石相激的独特景观。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主持重建白鹿洞书院时,在原木桥基础上增设桥亭,形成书院礼制空间的重要节点。明正德年间桥体因山洪损毁,嘉靖七年(1528年)重修时改为石墩木梁结构。现存石拱桥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南康知府杨树基主持改建,保留了朱熹手书'枕流'原刻位置。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朱熹题刻“白鹿洞”。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白鹿洞书院以千载的沉静与洞见,赠予你一份无形的力量——内蕴求索的热情、明辨的定力、笃行的坚韧与澄澈的胸怀。它无言地昭示:真正的人生,在于将“学”字刻入生命的路碑,伴随每一次出发的脚步。明日征途,纵有万千丘壑,步履已自携千年文脉的回响,走向更广阔的知行合一的天地。

[转载]江西九江-24年4月白鹿洞书院贯道溪石刻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