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2025-06-30 21:38:38)
标签:

转载

余庆大乌江-2024年3月红渡村红渡古渡口

贵阳张老者,游览日期:2024年3月3日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乌江江界河有新、老两个渡口,两者相距不远。上图为老渡口,1935年红军曾在此两次强渡乌江均告失利,而第三次强渡,红军获得成功。英雄的红军在这里展现震撼人心的勇气与血性,谱写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壮歌。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乌江,被誉为“天险”,是长江上游南岸的一条重要支流。它全长超过千余公里,天然落差更是高达2000余米。河谷深切,两岸峭壁陡立,江水汹涌澎湃,气势磅礴。在当地,甚至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天高不过雷公坡,水深不过乌江河。”足见其险峻程度。这样的自然环境,无疑为红军的强渡乌江战役增添了不小的难度。然而,红军将士们英勇无畏,成功完成了这一历史性任务,为遵义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横走天下路,难过乌江渡。”
       1935年1月,按照猴场会议做出的决定,红军开始向黔北地区挺进。而此时,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被称为“天险”的千里乌江。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乌江,是贵州最大的河流,江面宽200余米,水深流急,两岸悬崖绝壁,难以攀登,素有“乌江天险”之称。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1935年1月1日,红一军团以红二师第四团为前卫,行至乌江江界河渡口。经过火力侦察,发现敌军在江界河渡口防守严密,但在上游小道疏于戒备。于是,红二师制定了佯攻渡口大道,主攻渡口上游小道的作战方案。与此同时,工兵连加紧砍伐竹竿,赶制竹筏,作强渡和架桥的准备。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1月2日,阴雨绵绵,红军强渡开始。上午9时,渡口大道方面进入佯攻作战。敌人慌忙应战,不断射击。待佯攻战斗正酣时,红二师第四团三连连长毛振华率7位战士,在机关枪、迫击炮等密集火力的掩护下,跳进寒冷刺骨的江水中,向对岸游去。他们冲破惊涛骇浪,十几分钟后便成功到达对岸。但是他们携带的准备架桥用的绳索,却被敌人的炮弹打断而未能拉过去,首次强渡宣告失败。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虽然首渡失败了,但是前卫团接受了教训,决定夜晚实行偷渡,以避开敌人射击。夜间,连队再次组织18人乘3只竹筏渡江。但由于水深浪急,2只竹筏被水流冲回南岸,1只竹筏不见踪影,第二次强渡再告失败。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1935年1月3日9时左右,强渡再次开始。第一批3只竹筏上准备过江的战士,冒着严寒,赤着膊,穿着短裤,在密集火力掩护下,一齐入江离岸。当竹筏距敌人约50米时,渡江的战士们突然听到对岸响起了密集的机枪声。奇怪的是,当他们正准备回击,却发现对岸的火力没有朝着竹筏,而是往敌人的方向在射击。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现今的平静江面是因为下游修建了大坝,想当年没修大坝时,江水咆哮而过,波涛汹涌,犹如一条苍劲“巨龙”穿山裂谷,仿佛要冲毁一切阻拦之物,何其壮哉。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原来,2日晚上,他们乘坐第一只竹筏摸黑靠上了对岸,上岸后等待后续部队却一直不见人来,于是就在敌人眼皮下潜伏下来等待时机。直到第二天等到大部队进行强攻,他们才出其不意地跃出来进行策应,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的强渡。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接着,后续的几十只竹筏乘机跟了过去,迅速占领了高地。当日上午,乌江浮桥架成。与此同时,红三、红九军团也在茶山关、回龙场等渡口实现强渡。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至1月6日,红军全线突破敌人设置的200余里的乌江防线,击溃黔军6个团,歼俘敌500余人。至此,红军突破了被敌军自恃“可保无虞”“红军必难飞渡”的乌江天险。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乌江从发源地到长江入口近1800米的落差,注定了它与众不同的野性:峡滩踵接、波涛汹涌,犹如一条苍劲“巨龙”穿山裂谷,向东北奔去。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乌江,古老神奇的喀斯特地貌,赋予了它集雄、奇、峻、险、秀于一体的魅力:两岸悬崖壁立,连嶂耸翠,险峻壮美,宛如一幅幅天然山水画。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乌江古称延江、黔江,乃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论长度,它在全国河流中未入前十,但它以流急、滩多、谷狭闻名于世,自古便有“天险”之称。90年前,这道“天险”横在了红军长征途中,见证了牺牲,也见证了奇迹,在长征史上留下重重一笔。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乌江发源于磅礴迤逦的乌蒙大山深处,北源六冲河,南源三岔河,横贯贵州中部及东北部,其庞大羽状水系孕育了贵州的文明,此谓一;乌江全长1037公里,在贵州境内有800多公里,以母亲般博大的胸怀,纳百川,集细流,浩浩汤汤汇入长江,此谓二。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北渡乌江”通常被称为“强渡乌江”。经典电影《突破乌江》展现的就是红军前卫团3次渡江的战斗事迹。然而,若回溯真实的历史场景,其环境的险要、战斗的壮烈、场面的宏大,绝非影片所能完全重现。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转载]余庆大乌江-24年3月红渡村古渡口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