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浦口火车站与《背影》 作者:茜茜奶奶
当年的朱自清和父亲,是从南京的中山码头(下关码头)渡江到江北浦口的。
这里现在还是轮渡码头,江对岸就是浦口火车站。
浦口火车站建成于上个世纪初的1914年,是当年津浦铁路最南端的终点站,也是北上的起点站。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之后,北上的津浦线与南下的沪宁线之间无缝连接起来了,浦口火车站的客运功能也暂停了。后来,站名也更改为“南京北站”。
送别,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背影》,之所以能流传百年,不是因为它多么精彩,而恰恰是它太普通,太朴素。父与子在浦口火车站的分别,在百年中国,是发生在千家万户的故事。《背影》写的是朱家的事,却可以代表万家;每个有相似经历的父子情、母女情、夫妻情,都能在读作品时找回自己曾经的情感里程碑。这篇散文,朱先生在谈写作经验时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我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在真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从写作艺术分析,真实的材料,也得选择。朱家父子一场,可叙者何止浦口一别?但这次分别的“真实”,能够捅开作者的泪泉。这篇初读平平常常的散文,细思量,意境深远。
百年中国,浦口火车站曾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多少风云人物在这里上上下下,南来北往,为国事奔波,为理想来去。《背影》里的情感故事,笑和泪,还天天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
朱自清《背影》的故事,给这个古老的火车站添了一抹人文暖色。

浦口火车站老站台前的雨棚,不由得感叹,一百年前就有这种超前设计理念,走在雨棚里,就像走进时光走廊......

中山码头,当年称“下关码头”。

这是江北现代码头
门关着;窗闭着;空调,也停着。显然,这里也停止使用了。
站前的雨棚。不知当时还相当年轻的朱自清,可经过了这个长廊?
朱氏父子当年的月台
当年的行李包裹提取处

很老的建筑还在
很现代的一个展示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