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南京博物院——无尽藏:达心适意(一) 作者:茜茜奶奶
用千年的笔墨丹青延续苏轼的艺术精神
元丰七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的苏轼量移河南汝州,四月,苏轼沿江东下,七月到达金陵,于钟山脚下的半山园拜谒了罢相闲居九年的王安石。不论曾经有多少是非、多少摩擦,而今事过境迁,两位性格迥异的文化巨人金陵重见,彼此皆是闲人,回首前尘,恍然如梦。悠游林下的王安石,以不世之材看待苏轼,东坡则以前辈师长敬视荆公,两人无拘无束,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是惺惺相惜与幸得清欢慰平生的喜悦。此后月余,两公结伴同游,畅谈诗文与书画,艺术在不知不觉中弥合了横亘在彼此之间的鸿沟。
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苏轼相遇。如果综合考量文学与艺术两方面的成就,苏轼堪称千古独步。他是宋词最高成就的代表,是宋代最杰出的古文家与诗人之一。其书画理论与实践对中国书画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指导性意义与巨大影响。苏轼确立了中国文人画,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他创造了最富特征与典型风格的中国画。宋代之后,没有任何一种画论超过苏轼画论的影响,没有任何一种画论能像苏轼画论一样深入人心,没有任何一种画论具有苏轼画论那样的统摄力与影响力。他的绘画审美趣味,形塑了中国画的基本性格;他的绘画艺术精神,使中国画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大变化。苏轼开辟了书法和书论的新途径,开创了具有自由意向和个性化的“尚意书风”,极大的丰富了书法的意态形象,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王安石所居的半山园就在如今南京博物院之一侧,940年前,苏轼于此写下了《赐荆公韵四绝》,其中有句:“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在这个江南春暮、百花盛开的时节,南京博物院深入发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心策划了这次展览。
展览的名称“无尽藏”源于苏轼的名篇《赤壁赋》,借此将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为后世艺术创作者无穷无尽的宝藏,故此,展览以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与实践为主旨,梳理其对后世中国书画发展的深远影响,用此线索串联起中国书画从宋代一直到清末的名家名作。
展览汇聚150余件(套)书画作品,包含80余件一级书画作品,其中30余件宋元作品尤为引人注目,这已经是个相当惊人数量了,放在近几年的书画展当中,这种规模的书画展可谓“神仙打架”了。
赤壁赋
—
— 清 杨晋
达心适意
(一)
潇湘竹石图
—
— 宋 苏轼
(中国美术馆藏)
濠梁秋水图
—
— 宋 李唐 (天津博物馆藏)
修篁树石图
—
— 元 李衎 (南京博物院藏)
岩阿琪树图(传世孤品)
—
— 元 陈选 (天津博物馆藏)
水阁清幽图
—
— 元 黄公望 (南京博物院藏)

松斋静坐图
—
— 元 佚名 (南京博物院藏)
松斋静坐图 (局部)
竹林高士图
—
— 明 钱毂 (中国美术馆藏)
采芝图
—
— 明 仇英 (中国美术馆藏)
采芝图(局部)
关山行旅图
—
— 明 唐寅(故宫博物院藏)
中庭步月图
—
— 明 文徵明 (南京博物院藏)
中庭步月图(局部)
雪溪晚渡图
—
— 元 佚名 (南京博物院藏)
拳石菖蒲图并跋
—
— 明 邢侗 (南京博物院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