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草堂笔记之·一路“晋”行(三)

2023-11-25 11:36:17
标签: 转载
 (大门口的雕塑)

 从前栋穿过长廊到后栋吃早餐,才注意到这大同宾馆的“大”——不仅有荀慧生等大师入住过,而且还有两位国家领袖下榻过,荣誉墙上有图有真想。再在前栋前的广场上溜达,越感觉这没有围墙的大同宾馆与我的认知大相径庭。在南方的宾馆,越是档次高的越“壁垒森严”,尤其接待重要人物的官办宾馆,其“与众不同”的警示与警戒甚至堪比某种特别场所的“高墙电网”。或许是南方的城市建设都是紧巴巴的,空间的限制、人口的稠密,不得不防,而如大同这样的北方平原地区,建设可以大展手脚,用地可以铺张不浪费。想多了,还是我等少见识啊......

      自驾出宾馆广场直接右转上迎宾街往西,一路阳光锦绣,绿树成荫。越往郊外越空阔,间有桃园略过,已经秋天气象。非节假日,车水马龙,料想都是奔云冈石窟去的,可想而知一周后的国庆长假,该是怎样的“步履维艰”。生活中不是英雄也常常所见略同,明显那些很多的非英雄跟我们一样想避开节假日热门景区的“空前盛况”。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非英雄还真不少,几乎可以感受节假日的氛围。第一印象是这停车场有些大,大得往里走一大段才有停车位。引人注目的是停车场是一行行身姿提拔的白杨树,显然是为树下一排排的汽车“封妻荫子”的,相比有些景区的停车场,看起来大气,实则缺少设身处地。阳光从树枝间透过,印在不同外形、不同颜色的车身上,仿佛是有意而为之的艺术行为,再辅以轻微的扬尘光束里的蠢蠢欲动,让我这个“老外”居然放慢了脚步,想用相机拍一张。

      从停车场往回走一段,下坡右拐方是惯常的“客服中心”。

      刷手机进闸,突兀在眼前的是一尊黑得沉重的瘦高塑像,没有审美习惯的英俊,倒有几分铁骨铮铮的气势,契合当下小姐姐们欣赏的“腹肌男”。有稀稀拉拉的游客在塑像前拍照留念,我也打开相机,注意到这合影太牵强附会,因为这塑像太高有太沉,也就是迷信的“阴气太重”。借着人少的间隙,我注意到塑像基座的两个字“昙曜”,我自以为是“tan 瞿或翟”。通过度娘,进一步知道昙曜被誉为是北魏复兴佛教的名僧更是云冈石窟最初开凿的推动、组织和经营者。只是没有注意这塑像用的是什么材料?怎么从头到脚都是一个黑啊?

      穿过这“塑像广场”越过景区入口高大门楼的门槛,眼前一亮的是大道两旁是一溜的土黄色方形石柱,庄重又有三分神秘似的,源于石柱上嵌有千姿百态的小佛像,并且这石柱是一头头神色凝重的大象驮着。疑问这大象从何谈起、又从何而来?是北魏文成帝逆太武帝而为之复兴佛教而尊空穴来风的大象为图腾或吉祥物?还是当代的决策者一心向佛把大象当成了佛教起源的象征?估计还是与这工程设计者与承建者的默契有关。反正这是独一无二的,或许也是卖点呢?

(石窟中的塑像)

       一直以为这云冈石窟应该是在名曰“云冈”的整座石山上凿洞而雕琢的。走近了才感觉电视画面的云冈石窟拉伸得太高了。如果不是山顶上有稀疏的小松树等,这承载着“全国重点文物”、“世界文化遗产”的武周山其实就是一块横卧在沟边的大长石而已,实在难以与所见识的山相提并论。整块石头的一个切面,或是自然形成,或是人工破壁,再从切面水平凿洞雕琢。洞口平常,洞内乾坤大得很。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等词语都不足以形容这些大大小小、零零总总又斑驳陆离的雕像——远不止常见佛像的意义,异域风情十浓郁。想知道的是,这些明显的外来艺术,是异国他乡的艺术家不远千里、万里来到这里的创作?还是北魏的艺术大师到异域学成归来?度娘曰:

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皇家如此兴师动众支持开凿前后60多年,之后又延续多个朝代的各种如石窟寺、灵岩大阁等重大附属工程的扩建、重建或修葺,到底是因为宗教、还是因为治理需要——例如相当于现今的“以工代赈”?还是仅仅因为“彰显政治雄心”——相当于当代热衷的形象工程还硬要自欺欺人地与文化传承、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乃至与民生牵强附会?

抬头拍的石窟顶部

      洞窟内拥堵是预料之中的,没有想到的是工作人员的不懈与坚韧——不停地呼叫:不要拍照。以为是不能拍照,看到拍照的人流停滞不前,瞬间懂得所谓不要拍照原来是要游人赶紧游!可以想象,如果游客爆棚该是寸步难行——假如“限行”则是“减收”,也是两难啊。所幸这洞窟的雕像,绝大部分在人头之上,有些甚至需要最大半径地昂起脖子才可以仰望,也就没有了前胸贴后背只能看人头的尴尬。洞窟的灯光装饰比起天然洞穴的景区来,有天壤之别。是出于保护的需要、还是出于经济的原因?不得而知,或者兼而有之?鱼贯而入,随波逐流,进进出出,就如天底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洞窟的大小雕像都看不出有什么相同或重复,流连忘出、步履迟缓、沉湎拍照,情有可原,相互理解。

       有些懵懵懂懂地随人流出到洞窟外的树荫下休息,还是意犹未尽地回首远看洞窟口的阁楼、寺院,想到几度毁于战火,是文化或宗教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还是征服者不仅想从肉体上消灭敌人而且想从精神上征服敌国?如果是“自毁长城”呢?很难相信,这些“封建糟粕”在那个越穷越骄傲的极端年代,没有被当做“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和旧习惯)”而被打砸、破坏,甚至焚烧?如果真是保护了没有受到冲击,那又是何等人物不惜以个人的政治前途、乃至身家性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我想,如果不是上了年纪的我对那个年代有了一些难以忘却的记忆,偏偏又多读了几不值钱句书,断然不会生出些“是非”来。还有一个疑问是:昙曜,石窟的开拓者、被文成帝“礼为帝师”,怎么会“生卒不详”?

      穿过一片稀疏的小树林,安安静静地进了云冈石窟博物馆。感觉有些虚,毕竟人工复制的所谓文物少了些厚重和历史感。像履行一个程序,出博物馆再回首,像是走过路过没有下决心住下的民宿。倒是有一个小插曲值得回味——路过一片人造松树林,因为无意发现一个休息处有人遗弃的松树菇,瞬间想到这路两边的松树下应该有野生的松树菇。稍微低头找寻就发现松树脚下的草丛里有不少,或枯干、或湿润、或丰满、或精瘦、.......没有一会儿,竟然捡拾了大半袋。遗憾的是在小饭馆里,店家以不熟悉为理由不愿为我们加工,但我们还是点了一份店家推介的一种看上去圆润的野生菌。结果崽崽带回市里,在大崽崽住处想自然风干也没有如愿。

      离开云冈石窟,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午饭我们吃了些什么?饭后又去了哪个景点?敬请关注!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