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说课
(2016-02-17 16:40:21)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说课文稿 |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是
一、说教材
《咏怀古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首唐诗,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唐朝诗歌。唐代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旨在借咏昭君村怀念 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学习本诗对学生认识唐诗,鉴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还没用真正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及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七言律诗的格律美、音韵美,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其爱国情怀。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悟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杜甫诗歌的风格。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1、诵读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在众多咏叹诗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作者简介[学生演说]
(三)诵读感知
1、第一遍,个别学生堂上朗读,读后师生议论不足之处。
2、第二遍,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学生圈点矫正 。
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
4、第四遍,学生结合注释默读,疏通诗意,圈出难点,合作交流。
(四)问题探究:
1.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万壑争流,奔腾不息。“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目的:引出歌咏对象昭君。(板书)
2.
“一去”与“独留”,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朔漠”对“黄昏”,时空相对,何等的空旷凄清!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工整的对偶,内涵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板书)
3.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五)延伸拓展:
本首诗题为《咏怀古迹》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杜甫借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漂沦的悲苦情怀。
(六)堂上总结
古有昭君,今有杜甫。一个是夜月归魂的窈窕红颜,一个是暮年多病的白发老者。他们心中时时有国家,处处怀故土,两者身上共同显现出一种“深厚博大”的气质。今昔相较,唯来者可追。同学们,你们也要如昭君杜甫一般,时时深厚,处处博大!
(七)说作业:摘抄并赏析《咏怀古迹》其他四首中的一首。
(八)板书设计:
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