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说课稿
(2015-08-10 10:22:52)分类: 说课文稿 |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雨巷》,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雨巷》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这个单元主要是训练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雨巷》被编排在了本单元的第二课,对提高学生新诗鉴赏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虽然高一学生在初中也接触过现当代诗歌,但那只是浅尝辄止,侧重诵读。对于《雨巷》这样的新诗,诗意朦胧,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尤其在作者情感及象征手法的理解上,学生较难把握。这需要在教学中一一解决。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及课标要求,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探究,理解意象内涵,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四、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分析“雨巷”、 “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五.教法学法
(一)教法分析:1、情境导入法
(二)学法分析:1、勾画圈点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音乐导入,煽情激趣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一段音乐(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雨巷》),导入课题。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幻灯片(配以音频与画面),示范朗读,师生跟读。
2.体味情感,把握基调(哀怨、忧伤、孤寂、惆怅)。
(三)赏析诗歌,合作探究
为了简明扼要,我将设计以下问题:
1、诗歌中有那些意象?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①"雨巷"
2、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雨巷
油纸伞
篱墙
丁香般的姑娘
我
3、诗中的“我”是什么样的人?“雨巷”和“丁香般的姑娘”有何象征意义?
参考:
"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4、说说诗歌有何特色?
①朦胧、含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②富于音乐性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四)走出雨巷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七.结束语
到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结束语:
八.板书设计
雨
戴望舒
意象
雨巷
油纸伞
篱墙
丁香般的姑娘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