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案例——爱无声,绽放有声
(2018-06-05 15:00:07)分类: 育人足迹 |
作者姓名:李学芬
单位名称:怀宁县振宁学校
人们常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浇灌着祖国的花朵。然而当作为教师的你看着满园姹紫嫣红,争奇斗妍的花朵时,你是否留意过,某个角落还有少数不一样的存在?他们或含苞却久久不能绽放,或垂头萎靡不振。这些不一样的存在不正像我们班级里的那些有着各种问题的后进生吗?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后进生时说:“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它是人类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这样的花儿更需要阳光雨露,更需要老师密切地关爱和细心地呵护。我想,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唤醒,是一种激发。或许你的一句随口的夸赞,却能唤醒一个孩子上进的欲望;或许你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却能触碰到孩子的内心;或许一个后进生的奋起,也能带动整个班级的全力奔跑。
我曾带过一个由54名转学生组成的一个四年级集体,他们分别来自周边的乡村学校。第一天走进教室时,我就被他们那种“野猴子”般的“活力”给怔着了——纪律性不佳,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不良,自我约束力不强。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主要的班级工作便是定规矩,促养成,塑班风。经过一学期的整顿,班级的整体状况明显有了改善。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两极分化严重。大部分学生遵守班规,积极上进,逐渐形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势态。令人感到欣喜的同时,我也发现一小部分学生自我约束力差,虽有班规,却还是难以褪去顽劣和浮躁,学习成绩日益下降。
如何引导班级里的这样一个小群体找到目标,迎头赶上,成了我班级工作中重新思考的问题。
为了发挥优等生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为了增强孩子们的上进心,激励他们奋力向前,我们班开展了“七星“评选活动,每周采用投票法评出学习星、劳动星、全能星等“七星”各两枚。
几周后的评选结果,让我发现,这14枚星总是在表现优秀的同学身上循环往复。得到星的同学依然如故,没得到的似乎也没有什么反应,整个集体并没有因为“七星”的出现而有什么新的变化。
有一天,班长告诉我,黄昆同学捡到一枚“学习星”,偷偷地戴上了。黄昆同学是班上最严重的一名后进生。他家庭条件不太好,学习基础也很薄弱,这些都导致这个孩子极其自卑,很少跟同学们交流。班长的这个消息让我感到很意外,也让我对孩子们的内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连忙找来黄昆同学,亲切地问他怎么想的。他低着头,轻轻地说:“老师,我知道,我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不好,但是我特别羡慕我的同桌刘琦,我想像她那样学习好……我知道,我是不可能被评上的……”
望着面前这个有些自卑却没有自我放弃的小伙子,我顿时有些自责。我竟然忽略了孩子们内心的想法。任小艾老师曾经说过,其实在学困生心灵深处,也产生过争气的念头。尽管这只是一闪的念头,但要抓住它,点燃它,它能烧掉自卑感、焦虑感。而我现在要做的不正是要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去抓住那一闪而过的念头,让他们心里无畏的胆略代替怯懦的自卑吗?我莫名地激动起来,摸着他的头说:“孩子,只要你想得到这枚学习星,我一定让你靠自己的努力得到。”我的话刚一说完,这个孩子一抬头的那一刹那,我分明能看见他眼中闪现的希望。紧接着我找来几位同学倾听了他们对于评选“七星”活动的真实想法,最后决定打破常规,采用自我推荐法评选。
周一的班会上,新的评选方法刚一宣布,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接着几位优等生自信地举起了手。随之,又是一片安静。我用殷切的目光环顾教室里的每一个人,大部分同学都低着头,或许是在低头整理毛遂自荐的思路,也或许自卑作祟,愧不敢抬头。当我的目光来到黄昆同学的身上,停住了。他似乎感受到了,微微一抬头,依然是自卑的眼神。我对他微微一笑,用力地点了点头。黄昆同学低着头看了看周围的同学,憋了好一会儿,终于站了起来。同学们先是一愣,当听完黄昆同学的愿望和决心后,便是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当我把这枚沉甸甸的学习星给他戴上时,这个小小的男子汉竟然热泪盈眶:“老师您放心,我一定能做到。”我拍了拍他的肩膀,重重地点了点头。教室里又响起了一阵掌声,这掌声让黄昆同学坐得更精神。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无限的自信和力量。接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演讲着。一个个发自肺腑的演讲,让许多孩子都流下了感动的眼泪……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明白了,一个小小的眼神,一句真诚的鼓励,对于孩子,尤其是后进生,到底意味着什么。
几周下来,同学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课上课下积极主动,互帮互助,形成了一个你追我赶,奋力向前的磁场效应。尤其是黄昆同学,课上我们总能看见那高高举起的手臂,课下经常听见小伙子俏皮的笑声。眼前的情景,让我感觉到:其实每一个孩子心灵深处都蕴藏着一个上进的自我,他们需要的是一位发现者和引导者。
教育工作是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我们要把阳光洒向每一朵花儿,把爱带进每一个心田。尤其是那些后进生,你给了他们一份爱,或许他能还你一个绽放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