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研讨课教学评析
执教:朱闰美
评析:陈云
朱闰美老师执教的《相遇问题》一课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要求会用线段图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会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难点是相遇问题相等关系的抽象,对同时相遇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1、教师把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创设了假期里,淘气向笑笑借书,怎样使淘气拿到书这样的生活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快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根据学生想的办法,与学生一起编出了两道学生已熟悉的简单行程问题,和一道相遇问题。前两道题即起到了复习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从而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知道一人的速度和时间能求路程,知道路程和速度也能求时间,那么,知道两人的速度和走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求路程吗?怎么求?引发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在教学中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首先,请两名学生分别在A、B两端,同时出发,迎面走来,在表演时,叫他们站在相遇点,并组织学生讨论在刚才的情境中,蕴含了那些数学问题,怎样求AB两地间的路程,使学生明白了运动方向(相向而行),两人同时出发(在相遇时两人用的时间相等),求AB间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两人行走路程和其次,让相遇的学生继续往前走分别到A、B两地,帮助学生理解现在的运动方向是反向而行,而求AB两地的路程还是两人行走的路程和。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在解决这类基本题时,已不觉得有任何难度。
3、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多层次。基础训练引导学生巩固建立的数学模型,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促使知识内化。变式应用从行程问题拓展到工程问题等,拓宽了解决问题的面,沟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这种练习的层次性,有助于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推动理解的发展,促进认识的不断深化。
4、本节课,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单单是一个相遇问题的“点”的学问,而是引领学生通过对这个“点”的探究,建构一种数学模型,形成解题策略。怎样解决问题?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去分析,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合作演示相遇过程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师生共同对知识的梳理,深化了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为进一步探究打下良好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基础。在尝试解决问题时,教师提示学生借助画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学生从实际的线路图,抽象出线段图,逐步理解了数量关系,进而列出算式,建构数学模型。多媒体直观、多彩、形象、生动的演示,有效的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数量关系。整个活动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探究、自我发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把外部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到意义建构的较高层次。
教学中也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以下两点提出共同探讨:
1、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十分丰富,但由于想让学生了解的得太多,很多内容就只能浅尝辄止,教师不断在催促学生赶时间,这样导致学生对很多知识点处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没有真正理解透彻。对于后面有相遇问题延伸的相关内容是否不需要再解答,只要学生知道这些都属于一类问题即可。
2、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思维水平的发展,他们的学习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去课堂学习这一重要途径外,几乎每个学生都有通过其它途径接受信息、积累知识的能力。同时,他们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但老师似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不太放心,对前面已经学过的内容进行了较多的阐述,没有充分放手,占用了较长新授时间,使得课堂后半部分时间很紧。
http://s4/mw690/0062Bj0Wgy71DfRhFzJ73&690
http://s4/mw690/0062Bj0Wgy71DfRUQMP93&690
http://s9/mw690/0062Bj0Wgy71DfSDS7S48&690
http://s2/mw690/0062Bj0Wgy71DfTfXCp91&690
http://s4/mw690/0062Bj0Wgy71DfTPezF13&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