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忆The Memory第八章初登讲台2

标签:
回忆录历史教育教师学生 |
送走了复读班后,我接手任教高中毕业班中的一个有84人的文科班和一个72人的理科班。教室里坐满了人,显得拥挤不堪、空气混浊,学生起立行礼都很不方便。我规定,凡是我上课,学生不用起立,彼此用英语打个招呼、提问答题者坐着即可。英语作为一门交际工具是需要课堂上有大量的师生互动的,可是在这么多人的大班级难以实现。再加上学校要求提高学生的高考卷面成绩,重视读、写能力,轻视听、说训练,英语课基本上成了教师的一言堂。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要求学生有疑难问题可写在作业后面,我批改作业时予以一一解答,这就相当于个别辅导了。每天批改这两个班的作业占据了我大量时间,加上备课、教研活动、夜晚看书充电,我每天都很忙,但很充实。只有晚饭后大约有半小时的空闲,我会和学生打打羽毛球或者与同事们玩玩康乐棋,晚自习铃声一响,学生进教室、老师下班辅导或回房间备课,校园里就看不见闲人了。下了晚自习还会有学生来我这儿借用住处门外的锅子炉子煮点面条做夜宵,油盐调料我无偿提供。我深知作为教师不光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流畅的表达能力,还要有对学生深厚的人文情怀。
高考时,我们任教毕业班的教师不能参加监考。高考过后正值暑假,毕业班的教师由赣州地区教育局点名参加高考阅卷。我和教研组长黄老师连续两次都是阅卷教师。我有晕车的毛病,内心实在不想乘坐长途汽车。但参加阅卷可以和各地教师交流教学情况、了解高考信息、体验阅卷教师心理,对指导学生有利。能去阅卷说明领导信任我,同事也羡慕我,那时人年轻,多少有点儿虚荣心,每次都克服困难去了。第一次是在九江师院阅卷,还遇见了单屏、韵红等同学,她们也是被地区抽调来阅卷的。我们白天分别在不同的小组阅卷,晚饭后邀到一起散步聊天。我们都很关心毕业一年内班里同学们各自的变化,有结婚的、怀孕的,像我们三人还打着光棍儿。九江师院安排我们住在他们的学生宿舍里,借给我们每人一双筷子两个碗,自己在食堂买饭吃,那点儿劳务费吃饭就用光了。还借给每人一个小板凳,晚上可以乘凉看电影儿,结束时送还碗筷板凳才会退回押金。尽管老师们对生活待遇不甚满意,工作还是很认真的,大家一丝不苟地按照流程阅卷,既要赶进度、更要保质量。记得有张试卷上出现了“某某老师,救救我呀”的文字,按规定卷面上是不能有任何标记的。层层上报了这一情况。经查,阅卷教师中果然有这位老师,来自赣县。后来查明,这位老师与此事无关,整本试卷经过处理送给来自其他地区的老师阅了。阅卷期间九江师院门口有警察把守,我们就凭胸前佩戴的《高考阅卷教师证》进出大门。我们几个青年教师有时中午不休息,约好一起去逛街。九江市市容没有赣州市整洁,留点儿印象的是那儿有个周瑜点将台,据说是三国时期的遗址之一。那时的人们都很尊重佩服老教师,路人看清我们几个年轻人佩戴的胸牌儿都有些疑惑。他们并不了解阅卷的工作程序流程,阅卷启用年轻人可以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阅卷结束后,九江地区为了慰劳我们,送我们全体阅卷教师上庐山游览一天,这是我至今唯一的庐山一日游。在旅游车司机的催促下,我们在每个景点只停留了10至20分钟,在含潘口停了30分钟,在主席旧居旁的餐厅吃了碗忒贵的馄饨,最后在牯岭街集合。因山上凉爽,车里又无空调,坐车下山的感觉就像坐进了热蒸笼,下得山来,人人汗流浃背。山下有座庙里的大肚弥勒佛前有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即“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单屏同学没有与我同行,她抱着个西瓜和一群人爬好汉坡上的庐山,下山后搭船走长江回上海了。我佩服她的勇气,我因有重要家事需要体力,就没有去爬好汉坡。第二年高考英语阅卷是在离南昌不远的进贤县城。阅卷期间的生活待遇比在九江时提高了许多,早餐点心品种丰富随意食用;午餐、晚餐是酒席大宴。进贤人流行吃鸽子,他们说一只鸽子的营养价值相当于三只鸡。满大街买卖鸽子的不是论只卖,而是整笼地交易。我们阅卷结束时,县里领导为我们设宴送行,上桌头一道菜就是每人一小罐汤,里面有一只鸽子,习惯清贫的教师们有点儿受宠若惊了。据说进贤县专门从财政拨款,用于贴补我们的伙食不足部分,教师们带着对进贤县的满意印象回到全省各地。过了几年传来进贤县高考舞弊事件的报道,令人不忍联系其给我留下的形象。
九月开学前后一段日子,我们任教毕业班的老师天天去赴宴,那是被高校录取了的学生摆的谢师宴。当年县城里有子女考上大学的人家风光无限,亲友上门祝贺、家长大张旗鼓地摆酒请客,请校长、老师坐上席。农家子弟考上大学更是鲤鱼跳龙门,家长们担心路远老师们不去他们家里赴宴,就把酒菜送到学校摆谢师宴。毕业班的任课教师中只有任教高考学科的老师受到邀请,都是男性老教师,只有我一个年轻点儿的女教师,又不会喝酒,几次我都想推辞掉,家长强拖着我一定要去。在高校录取通知书陆续到达的日子,同一天会有好几家同时请谢师宴,如果请不到老师他们会觉得很没有面子,我们分身乏术,只好分开赴宴,一家去一两个教师代表。有一年县领导给我们学校下达的任务是至少要考上120个大学生,超过一个就发8元奖金。结果只考上108个,不仅奖金全无,还挨了批评,老师们觉得无颜上街,校长压力更大。大家只好狠抓来年毕业的应届生,师生被迫陷于题海,应试教育把活蹦乱跳的学生都变成了考试机器,教师也是罪孽深重啊!
http://s6/mw690/0062BdLIzy7dapB8dffd5&690忆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