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七律《大雨淋(村名)由来》诗一首
(2024-05-18 08:43:23)
标签:
杂谈 |
七律(平水韵)
大雨淋(村名)由来
二0二四、五、十八
传说雨淋大禹临,帝尧时代到于今。
四千多载愚公史,两个弟兄献爱心。
划定九州名不朽,造福四海誉己任。
景留一处溪流美,室外桃园耐人寻。
注:大雨淋(村)·河南省宜阳县城往西南行三四公里,即进入浅山丘陵地区,有个村庄名叫大雨淋,属锦屏镇管辖,与樊村乡、白杨镇交界。在当地百姓中一直流传,“大雨淋”这个村名已存在了4000年之久。村民们说,“大雨淋”最早称“大禹临”,就是大禹治水到过此地之。大禹因治理涛天洪水,划定九州而名垂千古,而“大雨淋”这个小村庄,也为我们留下了在远古治水运动中,为百姓献身的两名平民英雄的感人事迹。相传当时,在“大雨淋”半坡山的北山脚下,居住着姓李的两兄弟,名叫李流、李芳。两人都是身高8尺有余,学习武功、法朮,力大无比。目睹乡亲们连年遭受洪水之苦,兄弟俩都深感痛惜。于是,兄弟俩日夜运送巨石,援助大禹治水而献身。
后来,大禹终于治水成功,回师阳城。经过老百姓口口相传,李氏兄弟为治水献身的壮举传到了大禹那里。大禹深为感动,带着大小官员随从两百多人,亲临李流、李芳两人牺牲的地方肃立致哀。大禹想起数十年来治水的艰难,感慨万千。随后,命随从在巨石旁盖起一座祠堂,以供后人瞻仰祭奠。这个地方遂被世人称为“大禹临”。
这个故事,只存在于乡民们口口相传里,在当地史籍中并未找到确切记载,那座依巨石而筑的祠堂也难觅踪影。老百姓们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只是寄托一种亘古不变的朴素价值观﹕为民请命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斗转星移,到明朝中叶,“大禹临”这个地名被大家叫了3000多年。公元1570年后,即明穆宗隆庆四年开始,历经天灾人祸,霍乱流行,死者十之八九。村名几经改换,“大榆树凹”村代替了“大禹淋”村,后又改成了现在的“大雨淋”村的其它版本传说。
【大禹】夏朝开国君主。禹:姒姓,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为大禹,夏后氏首领他是黄帝的六世孙、颛顼的四世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婵让继帝位。禹是夏朝的笫一位天子。【帝尧】帝尧和尧帝是同一个人。帝尧,姓祁或伊祁,名放勋,是上古时期的中国部落联盟首领之一,被尊为“五帝”之一。尧帝是陶唐氏的后代,十三岁时受封于陶,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二十岁时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在位期间,尧帝被认为是一位圣明的君主,进行了多项改革,如制定历法、推广农耕、整饬百官等。他还派神箭手后羿射日,派鲧治水。尧帝晚年禅位给舜,被司马迁视为“最理想的君主”。帝尧的帝,在上古时期是指部落联盟首领的意思。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盖五帝,所以第一次把皇和帝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称自己为始皇帝。从秦始皇往后才有了皇帝九五之尊这个概念。所以秦始皇之前所有的帝王,都是把帝冠在前面来称呼他的。【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最先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而自汉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又称为“汉地九州”。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四海】指全国各地,指天下,全国;也可指世界各地。另有“豪放、豁达”的意思。四方,泛指四方之地。
前一篇:原创七律赞马一方
后一篇:原创七律《普京访华》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