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敲自鸣

(2015-10-13 09:33:30)

大毕庄小学(13--14)学年第二学期( 发现与探索 )学科电子教案

5.不敲自鸣

1

主备教师

房智培

总序号

5

授课

时间

 

执教教师

 

教学目标

1.通过以声音共鸣现象与应用为内容的实验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现象——“共鸣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探索活动,体会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活动,初步了解共鸣的有关知识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共鸣现象的认识,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

2.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熟悉实验的操作。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过程

 

 

 

 

 

 

 

 

 

 

 

 

 

 

 

1)引言

由插图联想到悦耳动听的琴声,以导语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共鸣一词给以适度解释。

2)探索课题

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认识声音共鸣现象的存在与应用。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2个相同的音叉(带座)、1台袖珍收音机、空盒子(木制或纸制)、2个玻璃杯、1支竹筷。

做好小组实验分工

进行遵守实验规则和安全操作教育。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课是通过制作装配的简单实验,认识声音共鸣现象的存在与应用。建议将这个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使学生更清楚要研究的内容。

活动过程:

本课活动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通过故事证明人们很早注意了共鸣现象的存在。

故事要讲得生动,建议不采取读书的形式。故事中抓住这两句话:

正好寺院里在敲钟,就在这时挂在房中的磬又自动响起来了。

在磐体锉磨了几处,从此以后这个磬就再也不发生自鸣现象了。

让学生研究中去理解。

第二部分是通过实验一观察共鸣现象。

这个实验各小组都做,会有干扰,教师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实验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问题栏目的内容。可以启发学生连系上学期共振现象研究进行思考。

第三部分是通过实验二继续观察共鸣现象。这是对比实验。

这个实验各小组都做,虽然会有干扰,但实验效果还是明显的。提醒学生收音机音量不要开得太大。

让学生理解思考问题栏目的内容有一定困难,因为盒内空气的振动不好观察到,教师要做好启发和引导。同时可以延伸到实验三再强化理解这一段话。

第四部分是通过实验三观察研究共鸣箱问题。

要求学生按实验程序进行教学活动。提醒学生要保持教室安静,才能保证实验效果。

在实验的基础上研讨思考问题栏目的内容,不会太困难。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引伸到共鸣与共振是一个道理的话题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去理解。连接到探索延伸栏目的实验这个问题会迎刃而解。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内容较多,第一个实验有一定困难,最好由教师演示进行教学活动。这个实验又很重要,是探索发现栏目的主要解释。

第二内容最好用实物,让学生听一听,摸一摸共鸣箱就会体验到共鸣的效果。。

 

 

 

 

 

 

板书

设计

                    5.不敲自鸣

 

 

教学

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