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敲自鸣
(2015-10-13 09:33:30)大毕庄小学(13--14)学年第二学期( 发现与探索 )学科电子教案
课 题 |
5.不敲自鸣 |
课 时 |
1 |
主备教师 |
房智培 |
总序号 |
5 |
授课 时间 |
|
执教教师 |
|
教学目标 |
1.通过以“声音共鸣现象与应用”为内容的实验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现象——“共鸣”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探索活动,体会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活动,初步了解共鸣的有关知识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
||||
教学重点 |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
||||
教学难点 |
共鸣现象的认识,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
||||
教学准备 |
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 2.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熟悉实验的操作。 |
||||
教学过程 |
|
||||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
(1)引言 由插图联想到悦耳动听的琴声,以导语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对“共鸣”一词给以适度解释。 (2)探索课题 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认识声音共鸣现象的存在与应用。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2个相同的音叉(带座)、1台袖珍收音机、空盒子(木制或纸制)、2个玻璃杯、1支竹筷。 ② 做好小组实验分工 ③ 进行遵守实验规则和安全操作教育。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课是通过制作装配的简单实验,认识声音共鸣现象的存在与应用。建议将这个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使学生更清楚要研究的内容。 活动过程: 本课活动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通过故事证明人们很早注意了共鸣现象的存在。 故事要讲得生动,建议不采取读书的形式。故事中抓住这两句话: “正好寺院里在敲钟,就在这时挂在房中的磬又自动响起来了。” “在磐体锉磨了几处,从此以后这个磬就再也不发生自鸣现象了。” 让学生研究中去理解。 第二部分是通过“实验一”观察共鸣现象。 这个实验各小组都做,会有干扰,教师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实验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问题”栏目的内容。可以启发学生连系上学期共振现象研究进行思考。 第三部分是通过“实验二”继续观察共鸣现象。这是对比实验。 这个实验各小组都做,虽然会有干扰,但实验效果还是明显的。提醒学生收音机音量不要开得太大。 让学生理解“思考问题”栏目的内容有一定困难,因为盒内空气的振动不好观察到,教师要做好启发和引导。同时可以延伸到实验三再强化理解这一段话。 第四部分是通过“实验三”观察研究共鸣箱问题。 要求学生按实验程序进行教学活动。提醒学生要保持教室安静,才能保证实验效果。 在实验的基础上研讨“思考问题”栏目的内容,不会太困难。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引伸到共鸣与共振是一个道理的话题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去理解。连接到“探索延伸”栏目的实验这个问题会迎刃而解。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内容较多,第一个实验有一定困难,最好由教师演示进行教学活动。这个实验又很重要,是“探索发现”栏目的主要解释。 第二内容最好用实物,让学生听一听,摸一摸共鸣箱就会体验到共鸣的效果。。 |
||||
板书 设计 |
|
||||
教学 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