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中的德育渗透
(2015-05-08 15:58:01)
标签:
情感 |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科学课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课程。科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科学课三维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非常明确的提出了要在科学课中渗透思想教育。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他们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觉得加强小学科学课中的思想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德育教育忌空洞说教,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尤其是科学课,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多,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思考,有效利用开展的各种学习活动,那么德育教育在我们的课堂上就无处不在。例如在教学《大树和小草》一课中,我带领学生到校外去观察一些常见的小草,并让学生比较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学生在与大树的比较中进一步认识到:小草与大树一样,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在生命世界里不管个体的大小如何,他们都是有生命的,都是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生命的教育。又如在教学《空气的污染和保护》时,我组织学生到工业区观察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的颜色﹑气味以及对周围植物的影响。通过考察大家发现,公路两旁﹑医药化工厂附近的蔬菜﹑粮食作物的叶子落有厚厚的灰尘,周围的小河边垃圾成堆,河水被污染变黑,气味难闻,造成了这个区域的水域﹑空气﹑土质的严重污染。通过这样的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的程度,有针对性向学生进行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此外,我还在组织科学兴趣小组,开展科学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活动的同时,根据学校情况,侧重抓了采集制作标本、制作学具、实地考察等活动,从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而且,现在的孩子,多数是在众多的宠爱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分辨能力弱,做事情缺乏耐心,没有毅力是件很正常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在每一节科学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孩子们表现出极大地的学习热情,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兴趣犹存,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种子发芽实验》这一课时,课上我让学生认真观察种子,学生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下课前我与学生设计一个研究计划,并让学生按计划进行研究活动。我在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予以鼓励帮助,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最后分阶段以展示的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学习科学的自信心。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
此外,我还发现许多孩子在遇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物时都有一种恐惧的心理。科学课的教学是一个使学生不断发现,并认识新事物的过程,所以培养孩子们勇敢地认识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比如在教学《动物》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动物,我找来一只青蛙,因为学生不了解其对人类有益的一方面,所以见到青蛙的样子,就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学生根本不敢亲近它,也就更无从观察、研究了。为了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课前我就捉来了一只青蛙,放在一个纸盒内,上课时我把纸盒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它的外形、身体结构等等。看到老师都不害怕青蛙,还离得这么近观察它、摸它,学生也就不那么怕青蛙了。从而消除了他们对青蛙的恐惧心理。接下来,孩子自行观察,探究就开始的非常顺利了。所以说当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对他们不熟悉的事物产生恐惧心理时,我们就应该及时鼓励并做出正确的示范,通过言传身教,不断地给孩子们鼓励和勇气,最后总能他们勇敢地开始探索新事物。
三、注重常态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习惯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由此可见,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就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打破框框、勇于另辟蹊径的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并将这些学习行为经常自觉反复操练或不自觉重复,逐步形成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自动化学习行为习惯。
1、首先,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教育他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归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教育他们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实验时要细致等等。这些细节、点滴都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要求来实现,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并要贯穿始终。又如教学《阳光下的影子》时,我要求进出楼道、教室时应做到“静,轻,快”。通过几次不间段地反复训练,学生都能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应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形成了较强的责任感。
2、其次,要
3、促进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我听过一节课,课题是《光是怎样传播的》。这节课可以说教师和学生都到了一定的境界。探究热情高涨,学生研究氛围浓厚。教师只给学生提供了每个小组一个手电筒、一根空心弯管、一根直管,接下来学生便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师只是必要的时候“插”几句。但这节课我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教师在同学生一起探究完后,让每个小组的同学进行一下反思。反思这节课的表现,有什么满意的地方,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以后发展方向是什么。学生竟然说的那么生动、那么深刻。在座的每一位教师都非常惊叹。我想这就是这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相信学生,关注学生的结果吧。此外,教师还可通过“作品集”、“手抄报”“科学网页”“幻灯片”展示学习成果,从情感、态度、能力等多方面展示学生的成绩,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四、抓住教育契机,培养爱国热情。
在《科学》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的素材并不少,例如在教学《无限宇宙》一课时,当同学们了解到我国是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大家都非常激动,当我国的神舟6号发射时,带领学生一同关注,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关注。又如《研究纸》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研究纸的特点、了解纸的用途以及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纸外,还引导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历史以及我国的造纸术对当时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在学习到地球、太阳系、宇宙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日圭等,让他们初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科学发展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在“建桥梁”、“造房子”等活动中,收集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建立专题网站,让学生了解到从古到今我国在建筑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我国建筑未来的巨大前景。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勇于进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的豪情壮志。
总之,科学课的教学和思想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深入解剖教材,挖掘教学中的教育内涵,创新表达方式,相信一定可以把科学教学与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思想道德教育在科学课堂中有效地开展下去,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