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绍基故里

(2017-07-10 15:35:29)
标签:

历史

分类: 书法

   何绍基书法曾被近人誉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甚至“简幅流传,海内珍宝。”其门人林昌诗句有:“文如鸑鷟诗如虎,染翰直驱万雷斧。胸次广博天所开,万花飞舞毫端来。”以誉斯人斯艺。实际上,何绍基于书法,不仅才能全面,修养深厚,其创作水准与实践成就也达到了晚清书法的最高度。我们确实能从其书法中领略到他人格精神的“高韵深情,坚质浩气。” 

                                                                                                     http://s5/mw690/0062wYvkzy7cx8aHOoQ54&690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草书尤为擅长。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楹联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他所书。历下亭东壁仍存其《重修历下亭记》石刻。
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书反多,故史年作品传世较多。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何氏博学多才,尤工于诗。有《东洲草堂集》。何氏晚年寓沪,卒于吴县,归葬长沙南郊石人冲。
他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化,不可测已。”至今存临本仍然不少。中年潜心北碑,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个性极强的字。
 
               http://s7/mw690/0062wYvkzy7cx7iiZAqb6&690                                                          何绍基题三苏祠 

                                                       
http://s11/mw690/0062wYvkzy7cx8nOQFsfa&690

                 

        虽然对何绍基的书法、诗词有所了解,但是一直没有对其故里进行深访。为一解多年夙愿,便抽时间前往道县东城郊——潇水河畔的东门村,去拜谒这位书法界景仰的前辈大师的故居。在东门村村口,我遇见了正在参加修缮东洲草堂和探花楼的东门村部分干部和群众。在他们的热情引导下,我参观了修缮一新的探花楼及楼内正在刻制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还有已故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为重修绍基故里的题字。接着又观看了由绍基后裔第25代孙道县发改委书记何华林从长沙黄金乡何凌汉墓地带回,由何绍基亲笔撰写的两块残碑及部分遗骨、黄土、一块棺料及两筒青花瓷碗。当我拿着《中国书法全集·何绍基卷》,指着上面的一幅图片,问这幅图上是否是何绍基故居时,在场的村干部、群众都说:“错了,错了,这是东洲草堂,你要看的何绍基故居就在探花楼附近。”听到这里,我异常激动。赶紧叫大家陪我去拜谒。从外观看何绍基故居,只不过是一栋典型而普通的清代结构的房屋,里面也只空余四壁。但是这栋何凌汉、何绍基曾经生活过的普通清代民居仿佛在无声注视着、在欢迎着我……我久久不愿离去,用手去触摸那冰冷的墙壁,在感悟着那逝去的阳光。也仿佛看见了训家极严的何凌汉在谆谆教诲何绍基。“居恒庄敬刻历,无欹坐,无疾趋,独坐必敛容。勿急遽时作字,必裁划正着而后书。画郑君及周子、二程子、张子、朱子像悬斋壁,朝夕瞻仰。家范严肃称于时。”何凌汉正统儒家的思想意识的家教,潜移默化的奠定了何绍基的政治倾向与人生观。故居、碑刻等等实物无不让我欣喜若狂,此行的收获已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了。看完绍基故里,我又前往东洲草堂,对着带来的资料,一一查看。飞檐、墙壁、连门楣上“云蒸霞蔚”四个模糊不清的大字也搬来楼梯上去仔细观看。实际上我看到只是草堂隔壁的房屋,草堂早已变成了一块菜地,历史的烟云已使这座建筑淡然无存。眼前这种荒凉模样,使我心里不禁一凉,很自然地想起了外国游人参观巴尔扎克故居时的一句话:“如果他们曾经生活过的空面都泯灭了,我们还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灵魂吗?

 

                http://s1/mw690/0062wYvkzy7cx6CT48o40&690

                    http://s2/mw690/0062wYvkzy7cx6HJ6ZHd1&690

                 

         当得知离东门村不远的何氏坟山上,尚有何绍基孙子何维朴撰写的碑刻时,村支书及东门有关人员陪同我一起来到了这长满马尾松林、遍生荆棘、埋葬着从明至清,到现代何氏历代先人的坟山,大家既刻分头,踩着茅草,扒开一座座被荆棘覆盖的墓碑,仔细的寻找着。在寻找何维朴撰写的碑刻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严谨的颜体刻碑,也时不时遗憾地看见被盗贼洗劫一空的坟墓。从残存的墓碑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几乎涵盖了清代各时期落款的坟墓无不被盗掘一空,让人感到触目惊心。伤天害理的盗墓贼,盗走的不仅仅是墓中的金银珠宝,更严重的是造成了文物的严重破坏和流失。同时,也亵渎了东门村上的何氏地下先祖,这种犯罪行为真是天理难容。我们相信,盗墓者迟早都逃脱不了法律的严惩。 

 

                                  http://s5/mw690/0062wYvkzy7cx6PcToE24&690

         在寻寻觅觅中,因山上的荆棘、茅草太密,加之天已暮色苍茫,我不得不与大家一起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让我梦牵魂绕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