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幼儿的脚步——班本微课程“身上的小洞洞”实践初探
(2019-01-15 02:20:05)分类: 论文 |
追随幼儿的脚步
——班本微课程“身上的小洞洞”实践初探
摘 要:每一位教师都是关乎儿童发展的教育决策者,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具备课程意识,本着“幼儿前位、教师后位”的理念,开发研讨适合幼儿兴趣和发展需要的微课程。在班本“微课程”的探索之路中,教师将基本玩具、多样化材料以及具有生命气息的环境作为最重
关键词:班本微课程; 儿童; 开发设计; 实施途径
虞永平教授曾说出:课程在儿童的生活和行动里。 在班本微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中,我们始终以《指南》及课程游戏化精神为引领, 在生活中倾听儿童的内心,追随儿童的兴趣,以“微”见“著”,实现课程的价值。
一、儿童视角——班本微课程的开发设计
1.解读童心:确立行动方案
“身体有个小秘密”这个活动的缘起是在一次娃娃家游戏中,
妈妈在帮宝宝脱衣服睡觉时,发现宝宝肚子上有个洞洞,她好奇的对爸爸说:“爸爸快看,原来娃娃身上也有肚脐眼呢!
“身体有个小秘密”这个话题既然取之于幼儿的生活,最终必然用之于幼儿的生活。
因此, 活动的内容也必然来自于与幼儿身体、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
2.追随兴趣:观察与支持
事先准备好的内容、 做好的准备经常不能解决幼儿当下产生的真实问题,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们进行了细致观察,不断思考为幼儿的活动提供哪些支持。 比如有一次在拍球活动时,萱萱每次拍了一两下球就跑了,她看到旁边的浩浩能连续拍好多下。她走过去问:“为什么你的球不会跑? 我的一拍就跑了呢? ”浩浩停下抱起球,看了看自己的手,迟疑了一会儿说:“那是因为我的手比你大啊! ”“可是婷婷长得那么小,她都能连续拍好多下呢。 ”“那就是因为我力气比你大,我是男的,你是女的,肯定我力气大。 ”浩浩一边说,一边又拍了起来。 当萱萱还在半信半疑时,另一边的乐乐说:“萱萱你多吃点牛肉,牛肉吃了力气就会大! ”“萱萱,你手上贴着创口贴,肯定是你手受伤了,所以才会拍不动球。”……虽然拍球活动演变成了群聚讨论,但此时的老师并没有上前干预,而是支持幼儿的自主发现,让孩子们有更多的主动思考与理论构建。 看到孩子们对为什么拍不好球? 怎么样才能拍好球? 追随幼儿的兴趣,于是我们又生成了《趣味玩球》这个活动,让孩子们能够在活动中了解拍球的技巧,知道简单保护身体的方法。 老师的观察和支持,带给孩子创造的多种可能性,让孩子获得更多的体验,更多的经验。
在了解幼儿、追随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主题内容的网络图一部分是老师预设,一部分是幼儿生成。 在设计中预设的内容不能过满,而是要给孩子留足空间,在陪伴中和孩子们共同构建微课程内容。
二、尊重认同—— 班本微课程的实施途径
1.户外分区中的探索互动
幼儿园一日活动环节常常蕴涵着一定的自然和科学规律,凝聚着日常人们的想象和创造。 教师可以从户外分区、生活环节、区域游戏、集体游戏等环节中,结合“身体有个小秘密”微课程内容, 让教育与一日生活紧密融合。
将微课程内容与我们白鹿特色的分区体育活动相融合, 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孩子在探索中发现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功能,在游戏活动中懂得保护身体的方法。 在每个区中,我们都投放了大量的材料,帮助孩子锻炼身体。 在投掷区的彩虹伞投投乐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难度进行投掷, 在一次次的探索体验中,锻炼了上肢力量及手眼协调能力。
2.生活环节中的智慧融合
生活环节中隐含着很多有关“身体有个小秘密”微课程内容, 为了让无痕的教育变成有痕的引领, 教师在班级有限的空间中进行了无限的创意。
喝水环节童趣化:鱼宝宝爱喝水、能量加油站,童趣化的互动, 能够帮助小班幼儿爱上喝水。 洗手环节规范化:你会洗手吗?
瞧一瞧,这才是正确的洗手步骤。 规范化的互动,让孩子们养成了正确洗手的方法。 班级环境互动化:健康小卫士、请关注我,自主化的互动,不仅增进了孩子们彼此间的关心,也拉近了师幼间的距离。
3.区域游戏的快乐体验
在区域游戏的材料投放中,师幼共同商讨、收集、制作幼儿感 兴趣、与微课程内容相匹配、体现难度差异的游戏材料。 让孩子真正与材料互动,让材料支持孩子的学习与发展。
感官区中摸一摸、闻一闻,猜一猜。 原来小手能摸出不同质感的东西,闻出不同的味道。 美工区里立体的空间布局、随意的作画姿势,孩子们在自由中享受创意的乐趣。 生活区的饭团制作、我的生活我做主,幼儿不仅能把衣服、裤子叠好,还能分类摆放。
源于儿童生活的班本微课程,给孩子带来乐趣,带来挑战,带来快乐,带来经验。 在与孩子的课程故事里,只要我们拥有敏感的课程意识,去发现、引导、支持孩子,并紧跟孩子的脚步,想他们所想,应他们所需,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