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宝宝的故事——幼儿园微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18-12-25 23:16:26)分类: 论文 |
蚕宝宝的故事
——幼儿园微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溧阳市戴埠中心幼儿园 葛建敏
摘要: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人类进入了“微时代”。近几年中小学提出的 “微型课程”,主要指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可以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针对幼儿园的微型课程,我们理解是:立足于幼儿园实际, 体现幼儿园特色,以促进幼儿园孩子的发展为目标,全面贯穿幼儿学习、游戏以及一日生活的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组织灵活的小型主题活动。基于以上的理解,下面我以植物角的养殖活动为例,谈谈我在微型课程研究方面的所思所想。
关键词: 微型课程; 小型主题活动
抓住兴趣点———了解幼儿的需求,做好活动的准备与铺垫
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到了,对孩子们来说,观察生命、欣赏生命、开展“种养” 活动的大好时机又将来临。班级的植物角里生机勃勃,有人手一盆的种植植物,有丰富多样的种子陈列区,有水 培、沙培、土培进行对比观察的试验小角落,更有风光无限的多肉 植物,种植的品种是丰富了,但是养殖的动物却没有着落,到底养 什么动物成了我们讨论的话题。有的孩子说想养狗,有的说想养 猫,还有的说想养金鱼,孩子们说着自己各自的理由,这样的话题 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梳理着有关动物的一些生活习性。突然有个 孩子提到可以养蚕,他的提议得到许多人的呼应,但是问题又来 了,许多孩子都知道蚕吃桑叶,但是桑叶到哪里去找,大家都不知道。
我和孩子们商定: 由老师负责找蚕宝宝,孩子们负责找桑叶。第二天我就带来了两盒蚕宝宝,刚刚孵化出来,密密麻麻,大小只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 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经过了大家的讨论和协商后 定下的养蚕活动,无疑引起来孩子们极大地学习兴趣。
尊重经验点—解读幼儿的原有经验,形成新的学习资源
从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纯真的童心,他们 自发在学习如何照顾小动物。讨论的过程中还涌现出许多新的学习 资源,例如蚕为什么喝水就会死? 蚕为什么会变成飞蛾? 为什么蚕用一个东西包住自己? 为什么蚕只吃桑叶? 蚕为什么脱皮? 蚕为什么会吐死? 小时候为什么小时候是黑色长大变白色? ……
这些问题的提出,成为学习的新资源,有些答案,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直接解决,还有的问题,养蚕的过程中孩子自己观察、亲
幼儿由于生活在不同家庭,各自的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如果允许幼儿有出错的权利,接纳幼儿的错误认识,合理利用好差异资源,不仅可以让教师了解幼儿原有经验,也为进一步指导提供依据。
关注困惑点———运用问题情境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
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们自发每天轮流带桑叶,剪碎了喂蚕宝 宝。蚕宝宝在大家的照顾下,一天天在长大,颜色也越来越白。眼 看变成四龄蚕,快要结茧子了。一天早晨,一入园我便发现昨天还“生龙活虎”
问题与疑问对幼儿能持久进行探索至关重要,也是幼儿主动学 习的一剂良药,我们要做的是,把一个简单的问题转变为可以幼儿 亲身探究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并且提供支持解决这个问题的支架。
把握介入点———借助有效策略,支持回应幼儿的学习过程
在养蚕这件事上,老师的定位是材料的支持者,活动的观察
这次养蚕活动是一个无为而为的过程,它起源于最质朴的想
这次亲历微型课程现场,我感觉微型课程是教师最容易进入也 最容易掌握的课程体系。微小的视角里蕴含着广大的世界。它为孩 子们打开了一扇呈现迷人风景的窗,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插 上了一对隐形而有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