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博物馆(24)刀剪剑博物馆(25)伞博物馆(26)

标签:
文学原创旅行 |
分类: 神州揽胜 |
《京杭大运河上的杭州记忆》之四:
杭州运河岸边的博物馆(一)
杭州运河文化最为精华、最为集中的地方是拱宸桥一带,拱宸桥东岸是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京杭大运河南端标志碑、拱宸桥碑亭及运河广场、拱宸桥码头,西岸是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手工艺活态展示馆和桥西历史街区。
拱宸桥地区经历了历史沧桑,见证着朝代更迭,古代时期的战火,日本侵华的硝烟,还有那些致力于“实业救国”的民族企业家,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创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曙光……如今,杭城人赋予了老厂址、老厂房新的生命,打造出了以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为代表的运河文化,集中地展示出中国运河文化、刀剪剑文化、伞文化、扇文化以及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张小泉剪刀、王星记扇子、西湖绸伞、紫砂壶、陶艺等2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生物萃。
曾经高耸繁忙的厂房、机声轰鸣的车间,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故纸里,但运河陪伴着他们,走过风雨,走过坎坷,走过那些让人难以忘怀的岁月……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24)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博物馆,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与运河广场、京杭大运河南端标志碑、拱宸桥融为一体,成为古运河南端最瑰丽、最精彩的运河文化中心。博物馆以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史实资料,展示了大运河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走进博物馆,一艘古韵沧桑的漕运货船伫立在大厅中央, 船下的仿真水面波光粼粼,头顶的天空群星闪烁,远处风舞樯帆,近处岸泊舟楫,仿佛置身于古代的运河上。
在“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展厅,一组“运河的开凿者”群雕吸引了我。据文献记载,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开凿了从邗城到末口的邗沟(今扬州至淮安段),全长150公里,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人工河道。大运河连接五省四市、贯通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最早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用于军事。隋唐以后,大运河逐渐改变了它的用途,从而衍生了运河漕运这一特殊的行业,并且迅速发展。从隋、唐、宋、元、明到清代,建都在北方的中央政府都需要江南地区的漕粮供应,大运河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一个庞大的漕运帝国,对各朝代中央政权的巩固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环形银幕播放的运河漕运场面,气势宏大,盛况空前,让人感受到运河漕运的繁华与昌盛。
浙江运河段,堪称“活着的文化遗产”,跨流域的大型水系包括太湖、钱塘江、曹娥江、甬江等自然水域,迄今仍然承担着繁重的航运任务。“运河畔的城市”展厅,玻璃板地面下,流动的运河蜿蜒地伸向远方,两岸流经的城市清晰可见。图片、图表以及各种资料,展示着浙江段运河的河道变迁、遗产价值、保护规划等,而“模拟运河之旅”,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大运河的沿途风光。
“运河文化”展厅,展示着山东聊城面塑、江苏扬州剪纸、江苏无锡泥人等运河岸边城市的民俗风情,可以领略到大运河孕育出来的两岸文化的丰富与多彩。
大运河是一部壮丽的史诗、一部锦绣的画卷,永远璀璨似锦,永远光彩照人……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25)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原为桥西土特产码头仓库旧址,建筑面积3520平方米。多角度、多元化地介绍和展现了刀、剪、剑“物开一仞为刀,两面开刃为剑,双刀相交为剪”的独特文化和艺术魅力。
博物馆由“刀与剑”和“剪刀的故事”两部分组成,通过刀、剪、剑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和精品展示,可以了解中国刀、剪、剑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体验它的生活与识趣。
中国古代刀剑经历了青铜、钢铁和火器时代的发展过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两汉时期的环首刀,盛唐时期的陌刀和明代的腰刀,都在这发展过程中演变成熟。展厅中有一组系列雕塑,再现了干将铸剑的场景,通过青铜铸剑的流程,使观众了解到铸剑背后的故事。刀剑在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衍生出承载风习、观念、精神文化的功能,使刀剑超越了单纯的物质性,成为身份、权力、荣耀、甚至民族荣辱兴衰的象征。剑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刀剑文化,舞姿潇洒英武,形式绚丽多彩,站剑姿态沉稳利落,富于雕塑感;行剑动作迅速敏捷,如长虹游龙。春秋时期的越女剑,楚汉时期的鸿门宴,都是以剑舞名闻天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刀剑文化的认知,超越了刀剑本身的物质性,逐渐远离了“刀光剑影,鼓角争鸣”,成为体育竞技的精华。展厅中展示的击剑比赛模型,让人想起1984年洛杉矶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栾菊杰“扬眉剑出鞘”的风采。
中国剪刀出现于西汉,它的发明是人类工具史上一个重要贡献。著名的张小泉剪刀,流传千年,至今不衰。展馆中模拟张小泉剪刀铺,那幅“一剪在手万事不愁,万事不愁一剪在手”的对联,道出了张小泉剪刀的魅力和人们对它的认可。传说,乾隆皇帝与张小泉剪刀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乾隆皇帝二下江南到杭州时,微服游览街市,因避雨走进张小泉剪刀铺。乾隆发现张小泉剪刀既锋利又美观,便买了几把准备带回宫中。回到北京后,乾隆拿出剪刀试剪绸缎,果然刃口锋利、手感舒适,十分高兴,不禁赞道:“好个张小泉。”立即下了一道圣旨,保护这家剪刀店。消息传开,张小泉剪刀更是誉满天下。
刀、剪、剑是人类文明的物质文化,是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提高生活和生产能力的发明物,不仅具有可供欣赏的物质外观,也在长期的制造与使用过程中,逐渐积累着精神文化的内涵,成为体现历代劳动人民智慧、情感和审美的文化载体,从而形成一种中国的刀、剪、剑文化。
中国伞博物馆(26)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伞的国家,早在《史记·王帝记》中就有关于伞的记载,称为“簦”。在中国古代,伞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权势的象征。后魏时期,伞被用于官仪,称为“罗伞”,官阶不同,罗伞的大小和颜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用黄色罗伞,以示“荫庇百姓”;官员升迁,百姓拥戴,相送“万民伞”,以赞扬治理地方的功绩。到了汉代,人们在纸伞表面涂上一层桐油,增强了伞的耐水性,称为油纸伞。随着棉纺业的兴起,以棉布为伞面材料的油布伞,更加坚固耐久,颇受欢迎。盛唐以后,丝绸伞流行。南宋都城临安(杭州)成为全国制伞中心,出现了黄罗伞、清凉伞、小伞、方伞,甚至工艺伞。直至近代,杭州西湖绸伞作为绸伞家族最靓丽的一支,成为中国绸伞的突出代表。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伞头造型,伞斗花线,小巧玲珑,风格典雅,独具浓郁的江南特色。伞在伴随着人们生活的同时,人们也将自己的情感和观念以及建立在这种观念基础上的象征含义赋予伞中。伞在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文化内涵广泛、深刻而复杂。它的形态、颜色、甚至它的汉字字形,都激发了人们无限的联想,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喜庆和吉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伞文化。
江南的伞文化和伞故事,温馨中蕴含着浪漫,唯美中隐喻着情怀。《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在西湖断桥以伞为媒,结下千古奇缘,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展馆中那个虚拟的雨巷,是诗人戴望舒独自彷徨发自内心的感叹: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